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原文
    公讳修,字永叔,生四岁而孤。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绝出伦辈。翰林学士胥公时在汉阳,见而奇之曰:“子必有名于世。”馆之门下。公从之京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人。遂中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视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故事,知制诰必试。上知公之文,有旨不试。 
    公尝因水灾上言:“陛下临御三十余年,而储宫未建。汉文帝即位,群臣请立大子。群臣不自疑而敢请,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恶人言太子事。然汉主帝立太子之后,享国长久,为汉太宗。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公言事不择剧易类如此。 
    时英宗方居濮王忧。及命下,英宗力辞,上听候服除。英宗即位之初,以疾未亲政,慈圣光献太后临朝。公与诸公往来二宫,弥缝其间,卒复明辟。枢密使尝阙人,公当次补,韩公、曾公议将进拟,不以告公。公觉其意,谓二公日:“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二公大服而止。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公性刚直,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在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喻可否。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 
    熙宇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不报。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高公。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上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居顺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有删改) 

译文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等到成年,将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翰林学士胥公当时在汉阳,见到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你一定会在世上有名声。”把他收到门下。欧阳公跟随他到了京城,两次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一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是第一名。于是考中甲等,补任西京留守推官。 
    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按照惯例,担任知制诰的官员必须要考试。皇上知道欧阳公的文才,下旨免试。 
    欧阳公曾经趁上报水灾灾情的机会进言说:“陛下治理国政三十多年,可是储君未立。汉文帝即位后,群臣请求立太子。群臣不怀疑自己所以敢请求,汉文帝也不怀疑他的大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其讨厌别人谈论立太子的事情。然而汉文帝立太子之后,在位时间长,为汉太宗。后唐明宗太子没有及早确定,于是秦王因为非分的企图(觊觎皇位)而遭遇大祸,后唐就混乱了。陛下还担心什么而久久不能确定(太子)呢?”欧阳公谈论事情不分难易大都像这样啊。 
    当时英宗正处于为父亲濮王守丧的时期。等到立太子的旨意下达,英宗极力推辞,皇上听任并等候他服丧期满。英宗即位之初,因为疾病不能亲自理政,慈圣光献太后摄政。欧阳公与诸公在二宫间往来,弥合他们的隔阂,最终还政于君。枢密使曾经缺人,欧阳公应当按次序补任,韩公、曾公商议将要奏呈,不把这件事告诉欧阳公。欧阳公察觉他们的想法,对二公说:“如今天子守丧,太后垂帘听政,可是我们这几个大臣自己谋求官位,用什么来昭示天下呢?”二公非常佩服他而停止了这件事。 
神宗即位,升任欧阳公为尚书左丞。欧阳公生性刚烈正直,平生与人畅所欲言没有什么隐瞒的。等到在二府任职,士大夫有所请求,他总是当面说明可不可以。即使是台谏官议论国事,他也一定用是非来诘问他们,因此招致怨恨,可是欧阳公不顾及。朝廷商议追封濮王的典制礼仪规格,皇上下诏让礼官与从官商定,众人想要改封大国,称伯父。事情没有定下来,台官猜测欧阳公主张此议,于是专门用这件事诋毁欧阳公。御史蒋之奇一起用流言污蔑欧阳公。欧阳公闭门请求辨明这件事。神宗觉察他们在诬陷,连续诏见诘问他们,他们理屈词穷,于是被放逐离开朝廷。 
    熙宁初年,担任兵部尚书,做青州知州兼任京东东路安抚使。当时各县散发青苗钱,欧阳公请求让老百姓只缴纳本钱,来明示官府不是为了谋利,罢免提举管局官,听从民愿来请求,皇上没有回复。 
    熙宁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欧阳公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天下人因此更加敬重他。 
    欧阳公从前任颍上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选择居住在那里。等到他回到颍上,居室还没有建完,但他对此安适自在,不把它放在心上。欧阳公在颍上居住一年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士听说他去世的消息,都流泪凭吊他。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猜你喜欢

  • 温登窝集

    在今黑龙江省鹤岗市北。《清一统志吉林一》 “巴蘭窝集” 条下: “温登窝集在 (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一百里,俱在混同江之北。” 温登河源于此。

  • 白钟山

    【生卒】:?——1761 字毓秀。汉军正蓝旗人。初为户部笔帖式,升任江苏布政使。雍正末年始参与河务水利,先后二任河东河道总督,二任江南河道总督。乾隆中,多次上疏筹措河标兵食、河工募夫银;筹划漳、卫河务,河工苇荡事宜及江南河务。乾隆二十六年卒。谥庄恪。 【白钟山作

  • 戎卫

    唐龙朔二年(662)至咸亨元年(670)改左右领军卫为左右戎卫。 【检索戎卫 ==>】 古籍全文检索:戎卫     全站站内检索:戎卫

  • 高其倬卒于宝应舟次,年六十三。

    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九二、杨锺羲《雪桥诗话》卷三、袁枚《户部尚书两江总督高文良公神道碑》(《小仓山房文集》卷二)。《钦定八旗通志》卷一二○:《味和堂诗集》六卷,“是编卷一名《白蘋红杏集》,为诗一百二首;卷二名《懒后忧余集》,为诗一百一首;卷三名《滦阳消夏

  • 小畿伯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亦作畿伯下大夫。地官府民部中大夫属官,佐畿伯中大夫掌本方事务,下设小畿伯上士,小畿伯中士。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 罢。官名。北周依《周礼》置,属地官府,为畿伯中大夫的副职,正四命。任此职者,见《周书·艺术·姚僧垣传》:“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授小畿伯下大夫。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迁遂伯中大夫。”参见“乡伯中大夫”。

  • 司量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量人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匠师中大夫属官,掌建造用于郊祀的坛壝的各项规格。下设司量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樊港

    亦名樊溪。即今湖北鄂州市西南长港河。《寰宇记》 卷112武昌县: 樊港 “源出青溪山,三百里至大港,阔三十丈。水曲并在县内界”。《舆地纪胜》 卷81寿昌军: 樊溪 “亦名樊港,又曰袁溪。在樊山西南,控县南湖泽凡九十九,东为樊口,入于江”。《资治通鉴》: 唐乾宁四年 (

  • 铜仁长官司

    土司名。明置。元为铜人大小江等处军民长官司,属思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铜仁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改为府。万历二十六年(1598),改县,治所在今贵州铜仁县。领长官司5:省溪、提溪、大万山、乌罗、平头著可。宣德五年(1430),乌罗所属治古、答意2长官※石各野等聚众举兵,筆子坪长官※吴毕郎等响应,掀起苗民起义。六年,苗民※吴不尔在湘黔边区率苗民拒交粮赋,起义声势浩大。七

  • 瑶人弩

    见“编架弩”(2308页)。

  • 薛㠋

    嵩弟。嵩卒,为相州留后,又拜太子少师。大历十年被反叛的昭义军驱逐,入朝请罪,获宽免。(,参见《新唐书》) 【薛㠋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