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百科知识>散官

散官

指有官名而无固定职事的官。与职事官相对而言。亦作为一种名誉品阶。汉代无此专名。东汉建安年间,曹操置散官骑从。北魏天赐元年(404)置散官五等。如百官有缺,则于中擢补。太和十一年(487)置散官员一百人。隋代定散官之制,居曹有职务者为执事官,无职务者为散官。散官仅加于文武官员有德操声望者,并不理事。唐代又分文散官、武散官。文散官自开府仪同三司至将仕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戎副尉凡四十五阶;凡九品以上职事,皆带散位。散位按门荫结品,按劳考进叙,谓之叙阶。散官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通常低级散官而任较高级职务者为“守某官”,高级散官而任低级职务者为“行某官”,待遇仍按其散官品级。散官亦称阶官。宋袭唐制,文散官仍为二十九阶,武散官减为三十一阶。元丰改制废,另以节度副使、团练副使、长史、司马、别驾、司户、司士、文学、助教为九等散官,亦称寄禄官。金元用以表示官员品级,有文、武两类,品级与职事官品级未必一致,亦有“守”、“行”之制。明代一称阶官,指获有散阶的官员。散阶属荣誉称号。明初沿元制,洪武九年(1376)定文、武官员散阶。文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将仕佐郎,共四十二阶;武官自特进光禄大夫至忠显校尉,共三十阶。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给授,宦官散阶不从此例。洪武四年定,自中正大夫至司直郎,共十阶。钦天监监官,洪武四年设正仪大夫至分朔大夫共七阶,十四年改从文官散阶给授。光禄寺官则依官员出身而授予不同的散阶。洪武十年规定,出身宦官从内官散阶;出身流官同文官散阶;出身庖人,自尚膳大夫至执膳郎,共八阶。散官给授与考满相关。官员授职,即于对应品级内初授散官。三年初考、六年再考称职事者始得升授、加授散官。清代凡文、武官员封赠,各有十八阶。文职正一品为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正二品为资政大夫,从二品为通奉大夫;武职正一品为建威将军,从一品为振威将军,正二品为武显将军,从二品为武功将军。


【检索散官 ==>】 古籍全文检索:散官     全站站内检索:散官

猜你喜欢

  • 单宁

    【生卒】:?—前190西汉人。从刘邦起兵。任郎中,从定三秦,以功封昌武侯。

  • 冬,越灭吴。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丁卯,越灭吴,请使吴王居甬东。辞曰:‘孤老矣,焉能事君?’乃缢。越人以归。”

  • 皂口江

    又名皂口溪水。即今江西万安县南社坪河。《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万安县:皂口江在“县南六十里”。《清一统志吉安府一》:皂口溪水“源出赣县界三龙山,北流经县西南六十里之上下造,有泉流合焉, 又经社坪, 出皂口,入赣江”。

  • 清泠池

    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元和志》 卷7宋城县: 清泠池 “在县东二里”。《寰宇记》 卷12宋城县: “梁孝王故宫有钓台,谓之清泠台,今号清泠池。”

  • 浮生若寄

    人生虚浮,如同寄居世间。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渐弥留,遗诲子孙,庶几薄葬。”亦作“浮生如寄”。《太平广记》卷三四五引《潇湘录》:“少年曰:‘浮生如寄,年少几何?繁花正妍,黄叶又坠,人间之恨,何啻千端,岂如且偷顷刻之欢也。’” 主

  • 陈敬宗

    1377—1459 明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字光世,号澹然居士,又号乐休老人。永乐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书成授刑部主事。又与修《五经四书大全》、《太祖实录》,授翰林侍讲。丁母忧归。宣德元年(1426)起修两朝实录。次年转南京国子监司业。秩满迁祭

  • 楚人为诸御己歌。

    《说苑正谏篇》曰:楚庄王筑层台,延石千里,延壤百里,大臣谏者七十二皆死矣。有诸御己者,违楚百里而耕。谓其耦曰:吾将入谏王。委其耕而入见庄王,遂解层台而罢民。楚人歌之曰:“薪乎菜乎,无诸御己,讫乎无子乎!菜乎薪乎,无诸御己,讫乎无人乎!”

  • 三才

    ①唐时,河内李商隐与太原温庭筠、临淄段成式齐名,时号三才。②古代农业生产中对天、地、人三者关系之看法。始见于《周易说卦》:“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农业生产中天、地、人关系最

  • 空印案

    明初惩治使用空白印信官吏的案件。明制,各布政司及府州县吏每年至户部核对钱粮、军需诸事,数目相等方准了案,否则驳回,重新填造书册。赴京之吏多携带加盖印信的空白文册,遇户部驳回则就地填造,以免往返之劳。洪武九年(1376),案发,朱元璋鉴于元末贪污之风,怀疑持用空

  • 比肩皆是

    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旧唐书.元行冲传》:“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株,比肩皆是。” 见“比比皆是”。《旧唐书元行冲传》:“然雅达通博,不代而生;浮学守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