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津镇
在吉林省东辽县东南部、渭津河畔。因河得名。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渭津,人口7400。渭津,满语意为“森林中的河流”。1949年为渭津区,1955年置镇,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镇。为辽源市级经济开发区。主产蔬菜、玉米。有水泥、电缆、地毯等厂。有粮油菜、工业制品、牲畜三大集市。四梅铁路、303国道经此。
在吉林省东辽县东南部、渭津河畔。因河得名。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渭津,人口7400。渭津,满语意为“森林中的河流”。1949年为渭津区,1955年置镇,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镇。为辽源市级经济开发区。主产蔬菜、玉米。有水泥、电缆、地毯等厂。有粮油菜、工业制品、牲畜三大集市。四梅铁路、303国道经此。
源见“琴挑文君”。指汉卓文君。明李开先《宝剑记》三一出:“郎非卖赋人,妾岂听琴妇?”
【介绍】:储光羲作。天宝后期,唐玄宗好大喜功,连年用兵边地,不但使边疆少数民族饱经兵燹之苦,也给内地百姓造成沉重的兵役之灾。天宝九载(750)夏,光羲以监察御史出使范阳,亲见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拥兵自重,日益骄恣,已启轻唐之心。而玄宗对此却茫然不知,依旧声色自娱,歌舞升平。光羲忧念国事,蒿目时艰,因赋此以寄慨。这组诗真实地记述了沿途所见禾稼灭绝、川泽枯槁之大旱景象,以及“妇人役州县,丁男事征讨。老幼相
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板桥镇附近。《文选》 卷27谢玄晖 《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 诗,李善注引 《水经注》 曰: “江水经三山,又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版桥浦。”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裴松之注引干宝 《晋纪》: 晋灭吴时,晋军薛胜军攻吴军,“张乔又
又名羊武谷。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契丹主将五万骑,号三十万, 自扬武谷而南,旌旗不绝五十余里”。又称羊武谷、阳武谷。在今山西省原平市西北。为雁门西偏的重要关隘。《资治通鉴》: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变,求援于契丹,契丹耶律德光将兵“自扬武谷南下”,即此。
在吉林省东辽县东南部、渭津河畔。因河得名。面积192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渭津,人口7400。渭津,满语意为“森林中的河流”。1949年为渭津区,1955年置镇,1958年改公社,1985年复镇。为辽源市级经济开发区。主产蔬菜、玉米。有水泥、电缆、地毯等厂。有粮油菜
丙午(十八日),罢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天雄军,上赋诗饯之。辅臣以杂学士出藩,并翰林侍读学士外使,皆自知白始。将作监丞蔡齐为著作郎、直集贤院。故事,第一人及第,到任一年,即召试。齐自兖州通判徙潍州,献所为文,乃得召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
①春秋列国之一,於越部族建。姒姓。初期国都播迁于会稽山中,越王勾践时逐渐强盛,勾践七年(前490) 建都大越 (今浙江绍兴市)。据 《国语越语上》: “勾践之地,南至句无,北至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辖境相当今浙江省中部、北部地区。周元王四年 (前472) 勾践灭吴
【介绍】:元和元年(806)进士。曾任节度掌书记兼殿中侍御史、观察判官、度支郎中等职。《全唐诗》存诗1首。
即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清属阜康县。乾隆四十一年 (1776) 设济木萨县丞。光绪二十年(1894) 改名孚远城,二十八年置孚远县。1953年改为济木萨尔县。
同“望梅止渴”。宋 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见“望梅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