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郑和

郑和

【生卒】:1371——1435

    世称三保太监。云南人。初事燕王,从燕王起兵反朝有功,累升为太监。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中,计二十八年,历事三朝,先后七次率舰队通使“西洋”。历亚非三十余国,最远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为明初盛事。(二六,)


【生卒】:1371或1375—1433或1435

【介绍】:

    明云南昆阳人,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一作三宝,世称三保(宝)太监。回族。明初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朱棣起兵,有功,累擢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永乐三年奉成祖命与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按指南海以西即约自东经110°以西之海洋及沿海地方)。船队由苏州刘家河出海,有船二百余艘,其中极大的“宝船”有六十二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永乐五年还国。自第一次航行至宣德八年共二十八年间,奉命七次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卒于第七次航行归途中,一说宣德十年卒于南京。


【郑和作品 ==>】 

猜你喜欢

  • 经山

    又名金牛山、金山。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25镇江府丹阳县: 经山 “有金牛洞,洞皆石壁,洞口仅容一人,其中甚广。山北迫近江岸,贼由此登犯,可以直薄县城。宋置经山寨于此,为防遏之所”。《清一统志镇江府一》: 经山“相传有异僧讲经于此”。因名

  • 送友游吴越

    【介绍】:杜荀鹤作。借送行向友人介绍吴越风光。吴越,今苏杭一带。首联点明吴越接壤,颔联写吴越的橘莲之多,表明两地水陆风光俱美,颈联形容水乡市镇的繁荣景象,尾联展示吴越的人情之美。诗新颖别致,绘景如画,与诗人另一首《送人游吴》有异曲同工之妙。

  • 面团团

    唐 刘

  • 六大茶山

    清代云南普洱府思茅厅东南攸乐、蟒支、革登、蛮甎、倚邦、漫撒六个产茶区的总称。在今云南景洪市攸乐山与勐腊县北部倚邦、易武连接地带。以盛产茶叶而著名。 【检索六大茶山 ==>】 古籍全文检索:六大茶山     全站站内检索:六大茶山

  • 华原县

    隋开皇六年(586)改泥阳县置,为宜州治。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大业初属京兆郡。唐武德初复为宜州治。贞观十七年(643)属雍州,垂拱二年(686)改名永安县。神龙元年(705)复名华原。开元元年(713)属京兆府。天祐三年(906)于县置耀州。蒙古至元元年(1264)省入州。古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泥阳县置,治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属京兆郡。唐垂拱二年(686年)改名永安县。神龙二年(706年

  • 白㲲

    见“白叠子”。 【检索白㲲 ==>】 古籍全文检索:白㲲     全站站内检索:白㲲

  • 梁章鉅遍游吴下诸山,各有诗册画卷纪之。

    据《退庵自订年谱》。

  • 巴州

    地名。古称巴州驿。即今青海民和县巴州乡。为古道站口。明万历年间(1573—1620),设立驿站。曾建有城隍庙与石佛寺。西面巴州垣上有乐都地区土司李玑(皝)墓。李玑系明成化十八年(1482)进士,青海第一个最高功名获得者。南近小积石山,水草丰美,明时设有孳养官马的临川监巴川苑畜牧场。

  • 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

    见“车凌”(277页)。

  • 郭屯镇

    在山东省郓城县南部。面积56.3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郭屯,人口3180。明宣德年间本县王文光屯屯长郭氏迁此建村,初名郭官屯,建国后改今名。1949年属郓城县四区,1952年分属郓城县五、七区。1958年初分属东张楼乡和王老虎乡,同年秋分属武安公社、丁里长公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