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医学

医学

学校名。唐朝州府于太宗贞观三年(629)置,有博士一人及学生十至二十不等。玄宗开元元年(713)置助教,未几博士、学生皆省,唯边远少医诸州如故,后复置学生掌州境巡疗。代宗永泰元年(765)复置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各助教一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建,隶国子监。分方脉、针、疡三科教授学生,依太学学制,行三舍法,上舍生四十人,内舍生六十人,外舍生二百人,分斋习读。成绩入高等,授尚药局医师以下职,其余各依等第补官,为本学博士、正、录及外州医学教授等。设医学博士四人,掌教导,行学规。大观四年(1110),改太医学,隶太医局。政和五年(1115),州、县亦置。宣和二年(1120),罢在京医学。南宋复置。


官学名。创建于隋,隶太医署。唐沿置,分为医学、针学、按摩学、咒禁学四门。每门设博士一人,医学与针学并各有助教一人。学生每月由博士考试一次,每季由太医署令、丞考试一次,年终由太常丞总试一次。学生毕业后的待遇与国子监所辖的学生相同,可以应举入仕。宋代的医学属太常寺所辖的太医局,以太医局丞为主官,有教授以教学生,学生分为九科,员额三百人。明代医学始设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其具体情形史无明文。清代医学附设于太医院。至于地方医学,宋代设于诸路,有医学教谕。元代于路医学置教授、学正、学录;州医学置学正,县医学置教谕。明清于府、州、县均置医学,遴选谙熟医学者为教官,府称正科、州称典科、县称训科。

猜你喜欢

  • 韩弘

    【介绍】: 明福建福清人,字士毅。永乐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转任宁王朱权府长史。以好直谏,为王诬以他事逮送至京。江西省臣为弘诉实情,调永平府同知。治绩最优,升扬州知府。终官浙江左参政。 【韩弘作品 ==>】 

  • 子房心

    源见“留侯慕赤松”。谓遁世求仙的意愿。唐许浑《题勤尊师历阳山居》诗:“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潜识子房心。”

  • 法界

    梵文Dharmadhatu的意译。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万殊,各有分界,故名“法界”,泛指一切“存在”。有二义:有指宇宙现象界的全体,称“事法界”,此“界”即“分”义,表示事相之间的差别性;亦有指宇宙万有的精神性本体,称“理法界”、“一真法界”,此“界”即“性”义

  • 录公

    “录尚书事”的尊称。《宋书·顺帝纪》:“录公齐王入守朝堂”。《南齐书·海陵王纪》:“宣城王辅政(为录尚书事),帝起居皆咨而后行。思食蒸鱼菜,太官令答无录公命,竟不与。”对录尚书事的敬称。《南史袁湛传附袁宪》:“陈武帝(霸先)作相,除司徒户曹,初谒,遂抗礼长揖。中书令王励谓宪曰:‘卿何矫众,不拜录公?’”当时霸先位丞相,录尚书事。

  • 雄师百万

    同“百万雄师”。《宣和遗事》三集:“李密袒臂一呼,聚雄师百万,占了中原。” 见“百万雄师”。《宣和遗事》3集:“李密袒臂一呼,聚~,占了中原。”

  • 萧介

    南朝梁兰陵人,字茂镜。萧思话孙。博通经史,善属文。起家齐著作佐郎。入梁,历仕始兴太守、少府卿、都官尚书,有政声。博物强识,多所匡正,为梁武帝所重。军国大事,必先咨访。武帝太清元年,侯景于涡阳为东魏击败,入寿阳,遣使降梁。帝纳之,介极言不可,帝不能用。官至光禄大夫。卒年七十三。

  • 前燕慕容俊命群臣上《甘棠颂》。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十六《前燕录四•慕容俊录》:“是岁,俊观兵近郊,见甘棠于道周。从者不识。俊曰:‘唏,此诗所谓“甘棠于道”……言将有赫赫之庆于中土。吾谓国家之盛,此其征也。传曰:“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群司亦各书其志,吾将览焉。’于是内外臣僚,并上《

  • 李秉

    【介绍】: 三国魏江夏平春人,字玄胄。李通孙。官至秦州刺史。司马昭尝问为官清、慎、勤三者,必不得已时,三者之中,以何为先。秉答以“清慎之道,相须而成,必不得已,慎乃为大。”并以问答之言撰为《家诫》,垂示子孙。 【李秉作品 ==>】 

  • 陈毅编《所知集》,本年成初编十二卷。

    袁枚、蒋士铨序行之。据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三。

  • 歌罗禄

    即“葛逻禄”(21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