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Zhū

朱姓来源有三个。一是颛顼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于邾国(今山东费县、邹县、滕县等地), 其贵族以国名为姓, 即邾姓。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 邾姓子孙改姓朱氏。二是虞舜臣子朱彪(一作朱虎) 的后人。三是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 将鲜卑族复姓浊浑氏与朱可浑氏两姓改为朱姓。

朱姓发源地主要是河南、安徽、江苏。其中江苏境内的这一支朱姓, 成为我国南方朱氏家族的主要来源。先秦时期, 朱姓族人主要生活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但数量不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动荡, 外族入侵, 朱姓族人纷纷由原来的河南、山东等地迁徙到南方。此时, 朱姓与少数民族融合, 令朱姓得以发展壮大, 先后出现了河南朱姓望族、江南朱姓望族。隋唐五代时期, 是朱姓发展的低潮期。在宋元时期, 居于江南的朱姓开始复兴, 出现了一批以朱熹为代表的名人, 浙江、河南、河北、安徽朱姓得以繁衍。到了明清时期, 朱姓发展进入顶峰, 朱姓在明代时成为皇姓, 十分兴盛, 各地均出现名门望族。到清代时, 朱姓发展再次进入低谷, 但因避难外迁反而广布于全国各地。朱姓今日在江苏、浙江、广东、河南等省分布最多。

朱姓历史人物有朱温, 后梁开国皇帝。朱熹,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自清, 当代学者、文学家, 有作品《背影集》《雪朝》等。朱德,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朱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十七位。


【源】 ①沛国朱氏,系自曹姓。相传颛顼帝(即高阳氏)之裔孙曹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26里邾城),附庸于鲁,春秋时楚宣王灭邾,子孙遂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朱(9,11,15,17)。②相传为舜臣朱虎之后(11,15,17,60)。③沛国相县朱氏,相传为帝尧(即陶唐氏)之子丹朱之后,以王父名为氏(15)。④南阳之宛朱氏,相传为宋微子之后。周衰诸侯灭,宋犇砀改姓为朱,后徙于宛,见《东观记》(11,21)。一说,微子之裔元,元生启,启生公子朱,其后以字为氏,自沛迁于南阳之宛,见《朱公叔鼎铭》(21)。⑤河南朱氏,北魏时代北姓渴浊浑氏、可朱浑氏均改为朱氏(11,12,60,70,242)。⑥金时女真人姓兀颜氏(即乌延氏),汉姓为朱(71)。⑦赐姓。明武宗正德年中,曾赐100余人姓朱(24)。⑧清满洲人姓。世居吉林长白山、辽宁大凌河等地(23)。又,清满洲八旗姓乌苏氏、珠佳(朱佳)氏、珠锡哩(朱锡哩氏)后均有改姓朱者(180)。今满族姓(344)。⑨台湾土著赛夏族茅武茅望氏,汉姓为朱(65,385)。⑩清甘肃碾伯县土司癿铁木,西宁州土人,子朱荣,其后遂以朱为姓,世居朱家堡(72)。碾伯县即今青海乐都,该土司当为今土族(229)。⑪海南东方讲“侾炎”土语黎人,自称“勒威”者,意为芭蕉的孩子,汉姓为朱(216)。⑫拉祜族之黑苦聪人之妹米氏,汉姓为朱,世居云南金平(134)。⑬彝族姓(130,380)。彝族土比氏,汉姓为朱(333)。⑭仫佬(112)、苗(115)、瑶(120)、土家(387)、纳西(152)、土(195)、蒙古(344)、回(344)、东乡、白、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南阳(21),凤阳(17,418)。【变】 明时朱元璋之义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曾都因赐改姓朱,后均恢复原姓(24)。【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25%,为中国人口最多19个姓之一。尤以江苏、广东、浙江、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4省朱姓约占全国汉族朱姓人口44%。【人】 朱亥,战国时魏大梁人,有勇力,秦兵围赵,魏无忌使朱亥袖40斤铁椎击杀晋鄙,退秦兵,解赵之围(61)。【它】 日本侵占台湾期间,台湾朱姓曾被迫改用日本姓赤石,赤石仍不失朱姓之意,1945年,台湾光复后,即恢复原姓朱(65)。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几遍全国各地。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鸡泽,山东之平邑、东平,江西之金溪,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贵州之崇仁,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鲜、蒙、苗、彝、壮、藏、土、回、仡佬、傈僳、纳西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据 《姓苑》 注云: “本高阳氏后,周封 (之)于邾,子孙去 ‘邑’ 为氏。” 郑樵亦注: “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丹阳、太康、河南 (按: 原文如此,二丹阳,当有一处为 ‘丹徒’ 之误。) 之九族,显于汉唐间。” ②《姓氏考略》 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 “后魏渴浊浑氏 (按: 渴浊浑,《郑通志·氏族略》 作 ‘渴烛浑’;《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 ‘浊浑’。) ‘可朱浑’ 并改为朱氏。”郑樵称为 “河南之族”。疑当出自鲜卑族。③又注: “舜臣朱虎之后。”④又,赐姓改姓之风,明代甚盛。“朱” 乃明朝国姓,太祖养子李文忠、沐英、何文辉、徐司马皆赐朱,后俱复本姓。正德时,都督钱安、许国义、子武德并赐姓朱氏。又赐都督朱福、朱刚,都指挥朱谦、朱春、朱翥、朱增、朱斌、朱政、朱海、朱岳、朱升、朱晟、朱彪、朱镛、朱钫,指挥千户镇抚旗舍朱钦等百二十人姓,赐舍人朱山、朱准、朱容、朱淮、朱渭、朱欣、朱义、朱大爵、朱印、朱珂、俱国姓; 诏都督江彬、许泰、刘晖、张洪、神周、李琮,指挥焦睿,俱赐国姓; 又,改指挥杨障曰璋、焦椿曰粽、桂曰松、张天祐曰海、廷鸾曰璧、马定曰靖、俱国姓; 又,太祖时赐元人姓名: 策珠尔曰朱采、托果齐曰朱静、甘珠尔曰朱满、都呼曰朱恩、布都罕曰朱窥,以上俱赐国姓。见 《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综合此则之不完全统计,明代之李、沐、何、徐、钱、许、江、刘、张、神、焦、杨、廷、马等多个汉姓或改而姓朱。元代蒙古族亦有改而姓朱者。⑤傈僳族之朱姓,源于竹氏族。傈语为“玛达扒”。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竹筒里出来的,号称“竹王”。遂以 “玛达扒” 命其族,以族为氏,或取其汉意 “竹”之音,谐以音近之汉姓 “祝”、“朱” 而为单姓。⑥纳西族之朱姓,或为家名所改。⑦彝族之朱姓,则出自 “阿奴普”,意为猴氏族。或以为姓。或改为单姓“朱”。⑧藏族之朱姓,亦源于远古氏族,以族为氏。相传有一神猴与一岩魔女结婚,生下六只猴子,他们又繁衍后代,进化成人,分作六个支系,此即远古藏族的六个氏族,其中就有朱氏。⑨土族之朱姓、相传为朱荣之后: 元“诺延” (即 “官人”) 癿铁木于明洪武四年 (公元1371年) 率部附明,授小旗,后升百户,其孙名朱荣,以汉习取朱为姓,人称“朱土司”。注⑤——⑨见 《中国人的姓名》。

战国时魏有朱亥; 唐末有朱温; 宋代有朱熹; 明代有朱元璋; 当代有朱德。

猜你喜欢

  • 萧王家奴

    【生卒】:?—1150 【介绍】: 辽金间奚人。居库党河。仕辽为太子率府率。率其乡人降金,太祖命为千户。从宗望攻宋,有战功。累官五院部节度使。改乌古迪烈招讨都监。 【萧王家奴作品 ==>】 

  • 章友直

    【生卒】:1006—1062 【介绍】: 宋建州浦城人,字伯益。性自放,不屑应举。族人章得象为相,欲以恩补官,辞之。遍游江淮岭海间,博通经史,精音乐,工篆书。能以篆笔作画,善绘龟蛇。仁宗嘉祐中,诏篆《石经》于太学,授将作监主簿,固辞不就。 【章友直作品 ==>】 

  • 灭此朝食

    常用于形容斗志坚决,但略含计划不周之意。公元前589年,齐国先后攻打鲁、卫。鲁、卫求救于晋。晋以大将郤克率领诸侯联军向东进攻并在鞌(今山东济南市)与齐国进行了一场激战。由于齐国连胜鲁、卫,齐国国君齐顷公产生了严重的轻敌思想。齐军还没有吃早饭,他就下令进攻,并说要消灭了对方再吃早饭。慌乱之间,他的战马没有披甲就冲上了阵。由于仓促进攻,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齐顷公也几乎当了俘虏。后来被迫退还所侵鲁、卫田

  • 买顾

    旧题汉.刘向《列女传.节义传.楚成郑瞀伟》:“郑瞀者……楚成王之夫人也。初,成王登台,临后宫,宫人皆倾观,子瞀直行不顾,徐步不变。王曰:‘行者顾。’子瞀不顾。王曰:‘顾,吾以女为夫人。’子瞀复不顾。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一顾。于是王下台而问曰:‘夫人,重位也;封爵,厚禄也。一顾可以得之已,得而遂不顾,何也?’子瞀曰:‘妾闻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今者大王在台上而妾顾,则是失仪节也

  • 陶澍擢授安徽布政使。

    据《陶文毅公年谱》。

  • 颜卢县

    隋置,属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二十里。唐初属崖州,贞观元年 (627) 改名颜城县。 古县名。隋置,治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东。属珠崖郡。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名颜城县。

  • 花朝月夜

    见“花朝月夕”。元·关汉卿《青杏子·离情》:“~同宴赏,佳节须酬。”【词语花朝月夜】  成语:花朝月夜汉语词典:花朝月夜

  • 刘整

    【生卒】:1213—1275【介绍】: 宋元间邓州穰城人,字武仲。沉毅有智谋。金乱,入宋,隶荆湖制置使孟珙。曾率十二人袭破金信阳,珙书其旗称“赛存孝”。累迁潼川十五军州安抚使、知泸州军州事。以北人立功,为吕文德等所忌,遂于元世祖中统二年,以泸州降元。授夔府行省兼安

  • 段俊

    ?—1332元代云南大理第七代总管。亦称信苴俊。白族。大理人。※段隆子。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一作至顺二年,1331),继任大理总管,被元廷封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段平章之号始于此。在职期间,蒙古在云南诸王秃坚等及驻军互相征伐,内乱不已,各族民众驿输苦不堪言,乃至乌撒(今贵州威宁)部请转隶四川。至顺三年(1332,一作二年)卒,族弟(一作子)段义(信苴义)继任大理总管。

  • 宁为鸡口 毋为牛后

    比喻宁可在小局面内独立自主,不愿在大局内任人支配。明张凤翼《红拂记俊杰知时》: “我与你相从几年,你岂不识我? 大丈夫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参见:○宁为鸡口 无为牛后 【检索宁为鸡口 毋为牛后 ==>】 古籍全文检索:宁为鸡口 毋为牛后     全站站内检索:宁为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