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里桥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
即“笮桥”。
即笮桥。又名夷星桥。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南河上。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益州西南两江有七桥,“西上曰夷里桥,亦曰笮桥”。《寰宇记》卷72益州华阳县:“笮桥去州西四里。亦名夷里桥。”
即“笮桥”。
官名。北宋前期置,见“职方司”。
【生卒】:1428——1499 字时用,宜兴(今属江苏)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编修。宪宗时,官至吏部左侍郎。弘治时,官礼部尚书,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参与机务,为首辅。与同僚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协心辅治。建议停止诏撰三清乐章、烧炼斋醮,请帝视朝,帝到文华门召见他们
【介绍】: 三国吴人,本为魏淮南钟离长,投吴后任征西将军、九江太守。后与朱贞、虞钦等合谋刺孙权而投魏。事觉,被族诛。 【马茂作品 ==>】
《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鸣琴而治,是指以封建阶级的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以身亲之而治,是逢事躬亲察考,深入实际,以辛苦劳力而达到治理的效果。故旧时常用“鸣琴而治”作为称颂地方官吏治事有方的谀词。《文选》卷三六王融(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下邑必树其风,一乡可以为绩。至有旦抚鸣琴,日置醇酒。”偏正 鸣琴,弹奏弦乐。治,治理。旧时称
南朝宋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少帝景平元年(423)为青州刺史,镇东阳城。北魏遣六万军围城,而城内守军只千五百人,坚守百余天,杀北魏军无数,至援军赶到,他以固守功,封建陵县男。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南朝宋东莞人,字祖季。青州刺史。宋少帝景平元年,北魏军围青州急,与济南太守垣苗拒敌骑。持重有谋略,坚守数十日,援军至,青州得全。以功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官至金紫光禄大夫。
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黄石镇。《方舆纪要》卷96兴化府莆田县: 黄石市 “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民居环聚。旧有黄石税课局,本宋之黄石务,其后徙置不一。元至正中,改建于此。明初改为税课局”。在湖北省东南部、长江南岸,南邻江西省。面积 4617 平方千米(市辖区226平方千米)。人口253.8万(市辖区人口66.1万)。辖黄石港、西塞山、下陆、铁山4区和阳新县,代管大冶市。市人民政府驻黄石港区。滨江的道士洑、
【介绍】: 或釋為后母辛,見司母辛方鼎(2件,集成01707-01708)、司母辛觥(2件,集成09280-09281)、司母辛方形器(集成10345),商王武丁的配偶,名好,字母,死後稱后辛、后母辛。
召入为学士,坐辩孝章皇后不实,谪滁州。复召知制诰,撰《太祖尊号册》,坐轻诬,谪黄州。作《三黜赋》以自述。时苏易简知举,适放榜,奏曰:“禹偁翰苑名儒,今将全榜诸生送于郊。”上可其奏。诸生别元之。口占一绝,付状元孙何曰:“为我多谢苏易简云:‘缀行相送我何荣,老
战国楚邑。即今安徽枞阳县。《鄂君启节》铭文:自鄂往,“逾江,庚彭,庚松阳”,即此。汉置枞阳县。 【检索松阳 ==>】 古籍全文检索:松阳 全站站内检索: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