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金印如斗

金印如斗

《世说新语.尤悔》:“王大将军起事(王敦叛晋作乱),丞相兄弟诣阙谢(丞相,指王导),周侯(周𫖮)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活(指在皇帝面前竭力保救王导等)。既释,周大悦,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又见《晋书.周𫖮传》。

王敦起兵造反后,司空王导率王氏兄弟诣阙谢罪,在朝门外见到周𫖮,请求在御前保救。实际上,周𫖮不仅心已应承,而且竭力营救,得到了皇帝恩准。但因入朝时既未言语,出朝时又说了一句官腔大话,这可能是为避耳目之故,但却造成了王导的误解,以为不救。后王敦拟用周𫖮,问王导,导竟不言,周终被杀害。后因以“金印如斗”为咏得高官荣显之典。

《南史.宗悫传》:“我年六十,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论之。”宋.辛弃疾《西江月.为范伯南寿》词:“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典源】 《世说新语·尤悔》:“周(��) 曰:‘今年杀诸贼奴, 当取金印如斗大, 系肘后。’”《晋书·周��传》亦载。

【今译】 晋代周��曾说:“今年要杀掉那些逆贱,定取斗大的金印系在肘后。”古代武将带印,多系在肘后。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官位显赫; 也借指高官、将帅。

【典形】 大印如斗、斗印、黄金斗大、黄金如斗、金佩肘、金印斗大、金印如斗、印佩黄金斗、印如斗大、肘后印、肘后印如斗、金印如斗大、黄金肘后随。

【示例】

〔大印如斗〕 宋·曾巩《戏书》:“黄金满籝要心计, 大印如斗为身雠。”

〔斗印〕 元·白朴《凤凰台上忆吹箫》:“羡指麾貔虎,斗印腰悬。”

〔黄金斗大〕 明·汤显祖《紫钗记》:“黄金斗大,肘间悬龟纹绶花。”

〔黄金如斗〕唐·高适《行路难》: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金佩肘〕 明·汤显祖《牡丹亭》:“貂插首,玉垂腰,金佩肘。”

〔金印如斗〕 唐·王维《送高判官从军赴河西序》:“紫绶曳地,金印如斗。列居东第,位为通侯。”

〔印佩黄金斗〕 宋·方岳《满江红·九日冶城楼》:“故国山围青玉案,何人印佩黄金斗?”

〔印如斗大〕 宋·陆游《纵笔》:“印如斗大宁常保,剑拄颐长只自劳。”

〔肘后印〕 明·汤显祖《牡丹亭》:“肘后印嫌金带重,掌中珠怕玉盘轻。”


猜你喜欢

  • 邓鍾岳

    清山东聊城人,字东长,号悔庐。康熙六十年进士。工书法,友爱诸弟。官至礼部左侍郎。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

  • 尸利

    读音:Shīlì《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收载,“唐有尸利鸠摩。”未详其他。

  • 杨善会

    隋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字敬仁。大业中,为鄃县令。时反隋义军蜂起,他屡加兵镇压,数破张金称军,以功拜朝请大夫、清河郡丞。十二年(616),攻杀金称,进拜清河通守。后为窦建德俘杀。 【检索杨善会 ==>】 古籍全文检索:杨善会     全站站内检索:杨善会

  • 宇文招

    【生卒】:?-580 字豆卢突,泰子,周初封赵国公。武帝时进爵为王。博览书籍,好作庾信体诗,宣帝初为太师。大象元年,出就赵王国。杨坚辅政,召回长安。曾设计於宴会中杀坚。坚察觉,中途离去,事未成。不久以谋反罪被杀。(,参见《北史》) 【生卒】:?—580【介绍】: 北周

  • 于志宁等奉敕润色玄奘所定佛经。

    《旧唐书》方伎僧玄奘传:“显庆元年,高宗又令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共润色玄奘所定之经,国子博士范义硕、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加翻译。”《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八记此于本年正月。

  • 摘骊龙珠

    源见“探骊得珠”。喻指获取难得的珍贵之物。清 丁日昌《子贞太史以诗谢荔仍和东坡韵二首呈教》之一:“雷公砰訇天鼓震,伸手曾摘骊龙珠。” 【检索摘骊龙珠 ==>】 古籍全文检索:摘骊龙珠     全站站内检索:摘骊龙珠

  • 柳前镇

    即柳泉集。今江苏铜山县北柳泉乡。

  • 食不兼肉

    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苦奢,文公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亦作“食不重肉”。《史记.管晏列传》:“〔晏婴〕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主谓 兼,两种。吃饭时不用两种肉食,形容生活俭节。《尹文子大道上》:“昔晋国

  • 饮马窟

    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形容边塞荒凉和征战之苦。后因以“饮马窟”喻指寒冷荒凉、战火频仍的北方边境地区。杜甫《北征》:“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 三十六冈山

    在今湖北保康县东南。《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三十六冈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旁多冈阜, 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