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十六日,柳宗元游黄溪东屯,作《游黄溪记》。

十六日,柳宗元游黄溪东屯,作《游黄溪记》。

六月二十八日,其表弟吕恭卒于广州,作《吕侍御恭墓志》《祭吕敬叔文》。秋,与永州刺史韦彪至黄溪黄神祠祈雨,有诗《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是年,韦中立自长安来永州,欲从柳宗元为师,柳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另有《逐毕方文》《永州铁炉步志》《师友箴》及诗《入黄溪闻猿》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前半篇去其名,后半篇取其实,中间一段更过接得好,都无痕迹。”《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一二:“此为恣意、恣笔之文。恣意、恣笔之文,最忌直,今看其笔笔中间皆作一折。后贤若欲学其恣,必须学其折也。”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四:“子厚不欲以师道自居,激而愤世嫉俗之论,不无太尖刻处。至自叙其所以为文之本,则皆精到实诣,足与韩昌黎并辔中原。”“《古文渊鉴》卷三七:“于文章之根柢条叶,数词皆备。上下千百年,作者无能出其环中。韩、欧诸公皆好论文,止言其所得,未若此之闳深肃括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八:“立言苦心,与其自喜处,俱见于此。……千古足当韩豪者,惟柳州一人。柳不永年,所以南海等碑,让韩独步。”《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七:“前论师道,犹作谐谑语,后示为文根柢,倾囊倒囷而出之。辞师之名,示师之实,在中立之得之耳。较昌黎论文尤为本末俱到。”《古文一隅》卷中:“此文虽反复驰骋,曲折顿挫,极文章之胜观,然总不出结处‘取其实而去其名’一句意。盖前半极言师之取怪,正见当去其名意。后半自言文之足以明道,正见当取其实意。至中间‘吾子行厚而辞深’一段,过脉处,固泯然无迹也。其入手处,提出师字道字,及为文章云云,则已握住通篇之线,故下文反复说来,而血脉自然融贯。”《古文析义》卷一三:“是书论文章处,曲尽平日揣摩苦心,虽不为师而为师过半矣。其前段雪日、冠礼诸喻,是把末世轻薄恶态,尽底描写,嬉笑怒骂,兼而有之。想其落笔时,因平日横遭齿舌,有许多愤懑不平之气,故不禁淋漓酣恣乃尔。”【游黄溪记】《义门读书记》卷三六:“发端既涉模儗,又未必果然也。删此,而直以‘黄溪距永州治七十里起’,何如。”《唐宋文醇》卷一七引储欣曰:“所志不过数里,幽丽奇绝,正如万壑千岩,应接不暇。”《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黄溪》一记,为柳州集中第一得意之笔。虽合荆、关、董巨四大家,不能描而肖也。”【永州铁炉步志】《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三:“志步特数言,托讽言外者,无限深情。转处妙。”《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三:“就炉志上发出一段讽世议论,彼世禄子弟,服奇食美,冒先世之号以自大于世者,读之能无汗下。”

猜你喜欢

  • 流离播迁

    见“流离播越”。孙中山《致黄兴书》:“二十年间,文与公奔走海外,~,同气之应,匪伊朝夕。”

  • 韶院

    村名。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中部。属齐都镇。人口600。原名枣园,《临淄县志》载:“相传,嘉庆时,于城东枣园庄,掘地得石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十枚,遂易村名为韶院。”有管件、铸造等厂。西通辛孤公路。今存清宣统三年(1911年)立“孔子闻韶处”石碑

  • 膳徒

    吏员名。宋置,属殿中省尚食局,员额三十人,掌供膳之事。

  • 重足累息

    同“重足屏气”。《梁书.柳忱传》:“朝迁狂悖,为恶日滋。顷闻京师长者,莫不重足累息。”《明史.舒化传》:“今命之刺访,将必开罗织之门,逞机阱之术,祸贻善类,使人人重足累息,何以为治。” 见“重足屏气”。《明史舒化传》:“今命之刺访,将必开罗织之门,逞机阱之

  • 马头戍

    南朝梁置,在今安徽怀远县南马头城乡。《魏书·高祖纪》:太和四年(480),“陇西公元琛等攻克萧道成马头戍”。即此。(1)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梁天监五年(506年)攻取北魏合肥,北魏军队守寿阳,于马头置戍,即此。(2)即“马头城(1)”。

  • 田兰

    明保定府清苑人,字世馨。正德十三年进士。授御史,任山东道理刑。刘瑾索科道千金,不从,改蒙阴知县。调固始知县,创立城池,不费官帑。历官大同知府,时边卒以缺粮久,脱巾而哗,戕及抚军。兰踵其后,多方筹给,反侧始安。以病告归。

  • 太宗宴群臣于积翠池,君臣各赋咏史诗。

    《册府元龟》卷四〇:“十一年十月辛丑,幸集(积)翠池,宴五品已上。帝曰:‘公等酒既酣,宜各赋一事。’帝赋《尚书》,魏徵赋西汉。”《大唐新语》卷八:“太宗在洛阳,宴群臣于积翠池。酒酣,各赋一事。

  • 五原

    在今陕西省南部。宋敏求《长安志》卷11:万年县有毕原、白鹿原、少陵原;同书卷12:长安县有高阳原、细柳原。合称五原。

  • 穷兵黩武

    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贾至《燕歌行》:“隋家昔为天下宰,穷兵黩武征辽海。”

  • 南巨 (鉅) 鹿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 (487) 置,属定州。治所在平乡县 (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平乡镇)。辖境相当今河北内丘、任县、平乡、巨鹿、隆尧等县地。十八年 (494) 属相州,后改为南赵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