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王僧虔《诫子书》代表高门氏族在宋末的心声。

王僧虔《诫子书》代表高门氏族在宋末的心声。

《南齐书•王僧虔传》说:“僧虔宋世尝有书诫子曰: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徙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仿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何日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春泓按:王僧虔此书作于宋世,其中提到谢中书,即谢庄。《宋书•谢庄传》说:“(大明)六年……太宗定乱,得出。及即位,以庄为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领寻阳王师,顷之,转中书令常侍、王师如故……泰始二年,卒,时年四十六。”故谢氏得“谢中书”之称号,应在泰始元年。其中提到的袁令,即袁粲。《宋书•袁粲传》说:“(泰始)二年,迁领军将军,仗士三十人入六门。其年,徙中书令,领太子詹事,增封三百户,固辞不受。三年,转尚书仆射,寻领吏部。五年,加中书令,又领丹阳尹。六年,上于华林园茅堂讲《周易》,粲为执经。又知东宫事,徙为右仆射。七年,领太子詹事仆射如故。未拜,迁尚书令,丹阳尹如故。坐前选武将军江柳为江州刺史,柳有罪,降为守尚书令。”他在泰始二年“徙中书令”,泰始七年任尚书令,故有“袁令”之称。《梁书•谢胐传》中袁粲有曰:“谢令不死。”盖谢庄曾任中书令故也,可相互印证。因捍卫刘宋,在昇明元年,袁粲被萧道成部下所杀。其中提及的张吴兴,即张绪。按《南齐书•张绪传》说:“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也……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绪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常云何平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他是由宋入齐的人物。体味王僧虔此书所谓“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 设若此时袁、谢及张当时都还在世,而三人中以谢庄最早凋零,故此书写作时间似不应晚于泰始二年。因王僧虔死于永明三年,享年六十,故在泰始二年,其年纪正好是四十一岁。而恰在此年,袁粲可有“袁令”之称号。然而按《南齐书》记载,王僧虔儿子有王慈、王志和王寂,王慈较年长(未必是长子),他于永明九年卒,享年四十一岁,与其父王僧虔相比,年少二十五岁。另《梁书•王筠传》记载王僧虔还有一子楫,但是不明其行年。如果此书正写于泰始二年,当时王慈年方十六岁,则与书中提及“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不合;而王志和王寂则更年轻,书中说到“犹捶挞志辈”,而王寂卒年二十一岁,故排除了此书写作的对象是王志和王寂的可能性,王僧虔此书应写给儿子王慈。当写作此书时,谢庄与袁粲应已不在人世,王僧虔本意是,若起死者于地下来谈玄的意思。当王慈在宋世将近三十岁时,恰应在宋昇明三年或稍前[1]。玄学重点谈论《老》《庄》《易》,上述三人是宋后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所以均兼修三者,而在王僧虔眼里则此辈各有擅长。

猜你喜欢

  • 张宗苍

    清江苏吴县人,字默存,一字墨岑,号篁村。学画于黄鼎。初官河工主簿,乾隆间高宗南巡,以吴十六景画册进呈,召入直。数年,授户部主事,时年将七十,以老告归,卒于家。所画山水,多以皴擦取韵。

  • 院长

    ① 唐朝指御史台三院御史之为首者,分别主持三院院务,遂以其为御史之别称。见赵璘《因话录》卷五。②唐朝拾遗之别称。见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五《官称别名》。③唐朝翰林学士院之翰林学士承旨。《新唐书》卷一三 二《沈传师传》:“召入翰林(院)为学士,改中书舍人。翰林缺承旨,次当传师,穆宗欲面命,(传师) 辞曰:‘学士院长,参天子密议,次为宰相,臣自知必不能,愿治人一方,为陛下长养之。’因称疾出。”④宋朝俗称

  • 斡里

    读音:Wòlǐ金代女真族姓氏。乃女真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又为奚族姓氏。亦写作“斡哩”。

  • 贡修龄

    【介绍】:明常州府江阴人,初名万程,字国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知东阳县,有治行。擢刑部主事,出为浙江参议,督漕运。官至江西参政。有《匡山集》、《斗酒堂集》。

  • 天柱山

    ①在今山西静乐县南。《清一统志忻州》:天柱山“在静乐县南三里。相传后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尝过此,因名。山间有金龙泉”。 ②在今辽宁沈阳城东北。本名东牟山。清太祖努尔哈赤福陵在此,顺治十六年(1659)封山曰“天柱”。 ③皖山中一山峰,又名天柱峰。也泛指皖山。在今安

  • 马峰山

    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18腾越州:马峰山在“州东十五里”。

  •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子,路经李树下,不要抬手扶帽子。意为避免易招惹嫌疑的言行。明.陆采《明珠记.抄没》:“深感将车好意,争奈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相公男子,妾身女人,

  • 龙江抽分竹木局

    官署名。明代掌管抽征商税的机构。隶南京工部屯田司。设大使一人,以掌抽分征商之事。 【检索龙江抽分竹木局 ==>】 古籍全文检索:龙江抽分竹木局     全站站内检索:龙江抽分竹木局

  • 皋部市

    又作皋埠市。即今浙江绍兴县东皋埠镇。清康熙 《会稽县志》 卷1 《市镇》: 皋部市 “在县东二十里”。乾隆 《绍兴府志》 作皋步市。

  • 郦寄

    字况。汉初高阳(今河南杞县)人。郦商子。与吕禄相友善,吕后死,大臣想诛灭诸吕,当时吕禄为将军,掌握北军,太尉不得进入北军调动军队,於是派人劫郦商,令其子骗走吕禄。他按父命诳吕禄出来与游,周勃乘机入据北军,发兵诛灭诸吕。时人称郦况卖友。景帝时,任将军,参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因欲娶景帝母家平原君,获罪免爵。(,参见《史记》)西汉陈留高阳人,字况。郦商子。与吕禄善。吕后死,大臣欲诛诸吕,时吕禄将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