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東周(春秋)及諸侯紀年 干支乙未 公元前506年

東周(春秋)及諸侯紀年 干支乙未 公元前506年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 次 輔政者 備 注
東周 姬匄 洛邑  敬王  14  
曲阜  定公  4  
杵臼 營丘  景公  42 晏嬰 
新田  定公  6 趙鞅 
   哀公  31  
  昭王  10  
頭曼 商丘  景公  11  
帝丘  靈公  29  
宛丘  惠公  28  
新蔡  昭侯  13  滅沈
陶丘  隱公  4  被殺
新鄭  獻公  8  
   平公  18  
闔閭    9 伍子胥 
允常 諸暨    5  
淳于  悼公  12  五月卒
淳于  隱公   元月被弟
遂所殺
  隱公   莊公子
  頃公  8  
白羽  許男  17  河南魯山東南

續表

朝代或國名 國家支配者 建 都 廟 號 謚 號 建 元 年 次 輔政者 備 注
  郊公  14  
  襄公  5  
     522  亡於蔡

月曆表(建子)               4208—384—1536957


干支
序数
星期
月序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月末
陽曆
13       (2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2.28
14  (5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26
    (2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25
15     (53)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26
16      (2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4.25
17 (5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5.25
18   (22)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6.23
19    (5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23
20      (2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8.21
21       (5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9.20
22  (2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0.19
23 十一   (4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1.18
24 十二     (19)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12.17

大事記

三月,晉會周劉子、魯侯、宋公、蔡侯、衛侯、陳子、鄭伯、許男、曹伯、莒子、邾子、頓子、胡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齊,在召陵謀攻楚。沈人不會召陵,晉使蔡伐之。四月,蔡滅沈。六月,許遷於容城(今河南魯山東南)。七月,楚為沈圍蔡。十一月,蔡侯、吳子、唐侯伐楚。吳軍用伍子胥為謀主,孫武為將軍,聯合蔡、唐,大舉攻楚於柏舉,五戰五勝,大敗楚軍,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避難於随國。十二月,吳相伍子胥掘開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楚昭王狼狽逃到雲夢澤,遇到早就聚集在那里的“盗”(逃亡的奴隸)的起義武裝向楚王發動進攻,“以戈擊王”,昭王連忙逃到鄖(湖北鄖縣)躲起來。楚大夫中包胥入秦乞師,秦哀公沒有立即答復,申包胥靠着宮牆連哭七天七夜,感動了秦哀公。曹聲公弟露(《史記· 十二諸侯年表》作路,《曹世家》與《春秋》作露)殺曹穩公而自立,是為曹靖公(不知何月)。


猜你喜欢

  •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疾:恨。已甚:即太过分。已,太。 对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是会出乱子的。 表示处理人们之间的矛盾要适当,不宜使之激化。语出《论语.泰伯》:“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郑玄注:“不仁之人,当以风化之,若疾之已甚,是益使为乱也。”《后汉书.郭太传.附左原》:

  • 温飞卿集

    书名。唐温庭筠撰。庭筠字飞卿。据《新唐书艺文志四》载,其集包括《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汉南真稿》十卷。宋时,题《温飞卿集》七卷,已佚。《四部丛刊》据述古堂精抄宋本影印。明曾益注、清顾予咸补注为《温飞卿诗集笺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

  • 读音:jì春秋时主骑之官,子孙以为氏。(见《姓氏考略》)骑氏,《史记》有燕将骑劫。(见《通志·氏族略》)

  • 曷多汗

    ?—394东晋南北朝时期柔然贵族。郁久闾氏。柔然西部首领※緼纥提幼子、※社仑弟。原与父兄率部居柔然西部,服属鲜卑拓跋部。拓跋什翼犍(320—376)卒后,与父兄趁机脱离拓跋部,投附刘卫辰(夏主赫连勃勃父)。北魏登国六年(391),柔然诸部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进攻,伯父匹候跋兵败投降北魏,本人与诸兄诘归之、社仑、斛律被俘。不久,父缊纥提亦兵败跋那山(在今包头西),投降北魏,父子部众同被迁入云中(今内蒙

  • 延绥镇

    亦名榆林镇。明九边之一。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七年(1471)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达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分为东、中、西三路。清雍正二年(1724)废。 明九边之一。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七年(1471年)移治榆林卫(今

  • 南雅厅

    清光绪二十年 (1894) 置,属台北府。治所即今台湾省桃园县西南大溪镇。二十一年 (1895)被日本侵占,厅废。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析淡水县地置,治大嵙崁(今台湾桃园县南大溪镇)。属台北府。辖境相当今台湾省桃园县大汉溪、石门水库以东,台北县板桥市、土城镇、鸡罩山以西地区。二十一年日军侵占后废。

  • 局高天,蹐厚地

    《诗.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局高天,蹐厚地”本谓在高天厚地之间蜷曲不敢伸展,后以指小心谨慎,惶惧不安。《后汉书.仲长统传》:“当君子困贱之时,局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厌之祸也。”

  • 亦思渴

    见“阗池”。 【检索亦思渴 ==>】 古籍全文检索:亦思渴     全站站内检索:亦思渴

  • 龙听法

    宋代曾慥《类说》卷十九引《幕府燕闲录》:“有僧讲经山寺,常有一叟来听,问其姓氏,曰:‘某乃山下潭中龙也,幸岁旱得闲,来此听法。’僧曰:‘公能救旱乎?’曰:‘上帝封江湖,有水不得辄用。’僧曰:‘此砚中水可用乎?’乃就砚吸水径去。是文雷雨大作,逮晓视之,雨悉黑

  • 塞上行

    【介绍】:①王昌龄作。见《出塞二首》。②李昌符作。见《书边事》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