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原道》的网友点评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yuán dào
原道
译文注释
《原道》的诗词大意
博爱叫做仁,而适宜的称义行动,因此,他怎么说的道,自身具有不依赖外界的对德。仁与义是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吉有凶。
老子轻视仁义,诋毁他呢,它出现的小的。
坐在井,看天,说是小的,不是天大小的。
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孑孑为义,这个小的就应该。
他们所说的道,说自己的道路,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
他所说的德,德的德,并不是我所说的德啊。
凡我所说的道德说的,结合仁和义说的啊,天下之公说了。
老子所说的道德说的,去仁和义说的呢,一个人的话了。
周朝政治衰微,孔子去世,火在秦国,黄老之学在汉,佛教在晋、魏、梁、隋之间。
他们谈论道德仁义的人,不到杨,那么回到墨;不到老,就归于佛。
进入到那,一定要走在这。
入的主的,的学派;依附归入的,出来的肮脏的。
唉!后来的人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谁去听的?老年人说:“孔子,我们老师的学生的。
”佛的说:“孔子,我们老师的学生的。
”是孔子的人,经常听到这种说法,快乐的生日而轻视自己的,也说“我们的老师曾教他”吧。
不仅在口,而且又把它写在他的书。
唉!后来的人即使想知道仁义道德的学说,那谁去寻求的?太过分了,人喜欢奇怪的,不求它的顶端,不打听他的末,只有奇怪的想知道。
古代的人民的四,现在的人民的六。
古代教育是其中的一个,现在的教育者在第三。
农的一家,而吃粮食的家六。
工的一家,而用器的家六。
经商的一家,而资料的家六。
又怎么能使人民不穷而且偷的?古时候,人的伤害太多了。
有圣人出来,然后教他以相生相养之道。
做的你,当他们的老师。
驱赶那些蛇虫禽兽,而地方的中国。
寒然后做的衣服,饥饿然后给他吃。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了,然后他们建造房屋。
做的工以满足其使用,为他买来互通有无,为的医药来帮助他的死亡,制定葬埋祭祀用长的恩爱,为之礼,以卑秩序,为音乐来表达他们心中的郁闷,为政以率领他的倦怠,为的刑罚来铲除那些强暴。
互相欺骗的,为的符、玺印、斗斛、权衡以相信的。
相夺了,为的城墙军队来守卫的。
害到而做的准备,患生而为的防范。
现在他说:“圣人不死,大盗贼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噢!他也不想就行了。
像古代没有圣人,人类消失很久了。
呢?没有羽毛鳞甲以适应寒热的,没有爪牙来争夺食物的。
所以你的,从命令的原因;我的人,执行君王的命令而导致的人的原因;人民的人,生产粮食、丝麻,作器皿,通货财,来侍奉君主的原因。
你不出令,就失去了作为君王;我不执行君王的命令而导致的民众,就失去了作为臣子;百姓不生产粮食、丝麻,作器皿,通货财,以奉事皇上,那么,杀。
现在佛家说,一定要放弃,你我,去年,父子,禁止而相生相养之道,以寻求所谓清净寂灭的境界。
啊!它也幸运地出生在三代之后,不被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
自己也不幸而不出现在三代以前,不见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的。
皇帝和国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他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
夏天穿葛衣,冬天穿皮衣,渴了就喝,饿了要吃饭,这件事虽然不同,他为什么智慧是相同的。
现在他说:“为什么不为太古代的无事”?”这也要求冬季的大衣的人说:“为什么不为的葛容易了?”要求饥饿的吃的人说:“为什么不喝的太容易了?”传说:“古之欲明明德在天下的人,先治其国;要想治理好国家的,先查他的家;要整顿好他的家庭的人,先修其身;想提高自己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欲正其心的,先诚其意。
”可见古人所谓正直心和诚意的人,将要有所作为啊。
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外国家,灭绝天性,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作父亲,我的不你了你,民众的不工作这件事。
孔子作《春秋》的,诸侯用夷礼则夷的,进而在中国是中国的。
经说:少数民族有你,还不如中国的灭亡。
”《诗经》说:戎狄是胸,荆舒是惩戒”现在是整个少数民族的方法,而加的先王的教化的上,还有什么不我而为夷的?这就是先王的教化的人,为什么呢?博爱叫做仁,行,最好的称义。
由此而的他说的方法。
自身具有不依赖外界的对德。
文章:《诗》、《书》、《易》、《春秋》;他的方法:礼、乐、刑、政;它的人民:士、农、工、商;它的位置: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他的衣服:麻、丝;他住在:房屋;他们的食物:粮食、瓜果、蔬菜、鱼和肉。
其为道明显,而其作为教育是很容易做的。
所以用它为自己,就和顺吉祥;因为他为人,就爱去公;以他为中心,就和平滑;以他为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所以生就得其情,死亡是完全正常。
祭天则天神降临,祭祖而人鬼享。
说:“这办法,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是我所谓原则,除了刚才所说的道家和佛家的道理。
尧传给舜,舜传给禹,禹把这传的汤,汤是以传的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传的孔子,孔子传给孟轲,荆轲的死,没有继承了。
荀和扬了,选择了而不精,说的不详细。
从周公以上,上而为你,所以他的事迹。
由周公以下,下面就为我,所以他说长。
那么怎么办就可以了?说:“不堵塞不流,儒教就不能得到推行。
平民,火的书,房屋的居住。
明先王之道以道的,鳏寡孤独废疾者有教养的。
他也差不多是可以的!”*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