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杜甫在江陵,有《哭李尚书》、《重题》;后移居公安,有《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杜甫在江陵,有《哭李尚书》、《重题》;后移居公安,有《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秋,另有诗《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懷裴然之作三十韵》《暮归》等。十月,杜甫在公安,作《移居公安山馆》《醉歌行赠公安颜十少府请顾八题壁》《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晋肃入蜀余下沔鄂》《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等。冬末,杜甫离开公安,至岳州,有《留别公安太易沙门》《晓发公安》《发刘郎浦》《夜闻觱篥》《岁晏行》《泊岳阳城下》《缆船苦风戏题四韵奉简郑十三判官》《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唐子西文录》:“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后村诗话》卷一:“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八句之中,著此一联,安得不独步乎。若全集千四百篇,无此等句为气骨,篇篇都做‘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道了,则似近人诗矣。”《杜诗详注》卷二二:“上四写景,下四言情。昔闻、今上,喜初登也。包吴楚而浸乾坤,此状楼前水势。下则只身漂泊之感,万里乡关之思,皆动于此矣。《杜臆》:三、四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下四只写情,方是做自已诗,非泛咏岳阳楼也。”又引黄生曰:“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结语凑泊,极难,不图转出‘戎马关山北’五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宜使后人搁笔也。”又引《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如‘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四望疑无路,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皆见称于世。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真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又引黄鹤曰:“一诗之中,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尤为雄伟,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達。”《集千家注批点杜工部诗集》卷一九:“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下两句略不用意,而情境适等。”《杜工部诗通》卷一五:“此诗百代诗人所共推服,无他,以实气对实景,写实情耳。气有馁者,欲不言袭取,终不能欺人。”《而庵说唐诗》卷一四:“昔闻颇荣,今见何悲!昔正治平,今有戎马;昔尚年少,今成老病。治平可待,老病无及矣,悲夫!”

猜你喜欢

  • 逍水

    即消水。今四川仪陇、营山、渠县之消水河(流江河)。《舆地纪胜》 卷188蓬州: 逍水 “在良山县东二里。源出伏虞县,流入蓬山县及渠州流江县界”。

  • 风病辞

    《后汉书.姜肱传》:“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声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东汉.姜肱,彭城人,熟通五经,广有孝名,桓帝命画工为他画像,他借口患眩疾怕风,以被遮面。肱因不满宦官专权,故不应征召,避身海边。后因用为咏高士逃名之典。唐.杜甫《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

  • 哈剌

    明时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永昌(今保山)、腾越(今腾冲)、顺宁(今凤庆)等西南地区。肤色黑,男子以花布为套衣,妇女穿裙,以红黑藤系腰。居于山岭,从事狩猎或农耕。为今佤族先民。 【检索哈剌 ==>】 古籍全文检索:哈剌     全站站内检索:哈剌

  • 翰林第

    村名。在安徽省休宁县东部。属万安镇。人口1400。为明末金声故里。金声,崇祯进士,入翰林院,建“翰林第”于乡里,村由此得名。产蚕茧、鲜鱼。有油厂。慈张公路经此。古迹有翰林第、状元府遗址。

  • 兴安岭

    ①又作兴安。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所置中东铁路站名,即今内蒙古牙克石市东南兴安岭村。 ②广义的指今大兴安岭(亦名西兴安岭)、小兴安岭(亦名东兴安岭),合称内兴安岭,在今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外兴安岭(亦称兴堪山,今斯塔诺夫山),在今俄罗斯境。《清一统志黑龙江

  • 老子山

    在今江苏洪泽县西南五十二里,洪泽湖南岸一半岛上。《清一统志淮安府一》:老子山“在清河县西南一百里,接安徽盱眙县界(今属江苏)。一名老祖山”。

  • 安世诵亡书

    42` 源见“安世补亡”。谓帮助拾遗补缺,寓称赞其人博闻强记之意。宋 苏轼《和刘景文见赠》:“留子非为十日饮,要令安世诵亡书。” 【检索安世诵亡书 ==>】 古籍全文检索:安世诵亡书     全站站内检索:安世诵亡书

  • 拜路尘

    同“拜车尘”。金元好问《论诗》诗之六:“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词语拜路尘】   汉语词典:拜路尘

  • 费县

    ①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古城。东汉属泰山郡,改为侯国,后复为县。西晋属琅邪国。南朝宋属琅邪郡,移治祊城 (今费县东北方城镇)。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 移治薛固(今费县东薛庄)。北周移治阳口山南 (今费县北四十里)。隋开皇三年 (583) 还治祊城,属

  • 花县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析南海、番禺二县置,属广州府。治所在今广东花都市东北花山镇。以花山为名。民国初属广东粤海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38年移治赤坭国泰。1939年迁今市西北三华村。1946年迁回花山镇。1950年迁治今市东北平山洛场。1955年移治新华镇(今花都市)。1993年改设花都市。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平岭村。属广州府。1938年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