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凤城

凤城

代称京都。唐李复言《续玄怪录·房杜二相图》: “呼者谢而去。二君共喜,识之。竟同入凤城,诏为名相焉。” 参见:○乘鸾跨凤


【典源】《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其东则凤阙,高二十余丈。”索隐:“《三辅故事》云:‘北有圜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 (凰),故曰凤阙也。’”《史记 · 封禅书》 亦载。唐·杜甫《夜》诗:“‘步檐倚伏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赵注:‘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今译】 汉太初年间,柏梁台失火烧毁,于是汉武帝决定修筑建章宫,宫中开设了许多门户,前殿有未央宫那样高,殿东建有一宫阙,名叫凤阙,因上有铜制的凤凰而得名,高二十几丈。又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吹箫,箫声悠扬动听,引来凤凰降临,于是其城遂称丹凤城。以后即将京城称为凤城。参见〖弄玉吹箫〗。

【释义】 后以“凤阙”借指宫殿、朝廷; 以“凤城”等借指京城。

【典形】 丹凤城、丹凤朱城、凤城、凤凰城、凤阙。

【示例】

〔丹凤城〕 唐·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丹凤朱城〕 唐 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红尘度。”

〔凤城〕唐·刘禹锡《监祠夕月坛书事》:“铿锵揖让秋光里,观者如云出凤城。”

〔凤凰城〕 唐·李嶷《少年行》 之三:“朝游茂陵道,夜宿凤凰城。”

〔凤阙〕 唐·李白《留别从兄徐王延年》:“冠剑朝凤阙,楼船待龙池。”


【检索凤城 ==>】 古籍全文检索:凤城     全站站内检索:凤城

猜你喜欢

  • 高傒

    春秋时人。字敬仲。齐国上卿。齐襄公死后,与国子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即齐桓公。管仲改革,划国内士乡十五,分为左中右三军,与齐君、国子各帅五乡,掌一军。齐桓公十四年(前672),代桓公与鲁盟于防(今山东费县)。鲁庆父杀太子般及闵公后,受桓公之命至鲁,立僖公为国君。 【

  • 滏水集

    书名。金※赵秉文(1159—1232)所撰诗文集。20卷。秉文《金史》有传。文章不拘一体,有时奇古,有时平淡。集中所收诗文分大学、诗、赋、杂体、碑文、记、论、引、颂、箴铭、赞、祭文、书启、题跋等类。是研究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收入《四库全书》、《九金人集》、《畿辅丛书》、《四部丛刊》等丛书中。

  • 【介绍】: 明四川涪州人,字惟馨。弘治十二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言事有直声。正德初,因抗疏请留刘健、谢迁,忤刘瑾,被杖削籍。瑾败,起金华知府。嘉靖初,官至江西副使。 【刘作品 ==>】 

  • 挂一漏万

    省称“挂漏”,指所举不全,顾及到的少,遗漏的多。唐代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团辞:集辞。 并列 挂住一个,漏掉一万个。形容列举很不完全,遗漏甚多。语出唐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王明居《模糊艺术论》:“如果真要把它的形状

  • 王英

    【生卒】:1376—1450明浙江金溪人,字时彦,号泉坡。永乐二年进士。选入文渊阁,掌机密章奏,与修《太祖实录》。仁宗即位,进侍讲学士。正统初累擢南京礼部尚书。历仕四朝,久在馆阁,文章典赡,朝廷大制作多出其手。有《泉坡集》。

  • 东明集

    即今山东东明县南三十里东明集镇。亦曰南东明集。金时移东明县治此。

  • 范宣

    【介绍】: 东晋陈留人,字宣子。少尚隐遁,好学不倦。博综群籍,尤精《三礼》。善画。家贫,躬耕自给,不受人赐。朝廷屡辟不就。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谯国戴逵闻风宗仰,远来从学。孝武帝太元中,豫章太守范宁兴学教授,由是江州人士,并好经学,时以为化二范之风。年五

  • 中书门下奏:“从贞元元年、大和九年秋冬前,皆是及第便从诸侯府奏试官,充从事,兼史

    以此取人,常多得士,由是长不乏材用。大和、会昌末,中选后四选,诸道方得奏充州县官职;如未合选,并不在申奏限。臣等昨已奏论,面奉进止,自今已后,及第后第三年即任奏请。”敕旨“依奏”。(见《唐会要》)

  • 烈洲

    又名栗洲、溧洲、冽洲。故址在今江苏江宁县西南烈山下。原在大江中,为六朝都城之江津要地。《寰宇记》 卷90升州江宁县: “烈洲在县西南八十里,周回六十里。《舆地志》: 吴旧津所,内有小水堪泊船,商客多停以避烈风,故以名焉。王濬伐吴宿于此。简文为相时,会桓温于此。

  • 萧综

    南朝梁人,字世谦,梁武帝第二子。天监三年(504)封豫章郡王。有才学,善作文,历为南徐州刺史、丹阳尹。其母吴淑媛初为齐东昏侯宫人,后归梁武帝,七月生综,综自以为东昏侯子,常怀异志。普通六年督众军北伐,遂奔北魏,魏封丹阳王,自改名缵,字德文,为东昏侯服丧。大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