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丘
【源】 古帝颛顼之后有吴丘氏(60,62)。【变】 吴与虞通,即虞丘氏(60,6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路史》云: “颛帝后有吴丘氏。”②又注: “一云:吴与虞通。(吴丘)即虞丘。”
汉代有吴丘寿王,赵人,董仲舒门人。
【源】 古帝颛顼之后有吴丘氏(60,62)。【变】 吴与虞通,即虞丘氏(60,6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路史》云: “颛帝后有吴丘氏。”②又注: “一云:吴与虞通。(吴丘)即虞丘。”
汉代有吴丘寿王,赵人,董仲舒门人。
北魏置,治所在文安县(今陕西延川县西南文安驿)。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川县地。隋开皇初废。
1949年由赣西南行署区设置。在今江西省东南部。辖瑞金、广昌、雩都、石城、会昌、宁都、兴国、寻邬等县。专员公署驻瑞金县(今市)。1950年改名宁都专区,迁驻宁都县。
①北魏正始中置,为丰宁郡治。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西南五十里峡口镇。隋大业二年(606)改为西乡县。 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四旗厅置,属承德府。治所在今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凤山镇。1928年属热河省。1940年移今治(大阁镇)。1956年属河北省。 (1)古县名。北魏正始中置,治
【生卒】:1880—1911 【介绍】: 清湖北保康人,一说云梦人,字幹臣。光绪二十八年赴日本,入弘文学院师范科,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回国后在两湖从事革命活动。光绪三十二年随吴禄贞视察西北边防,后协助吴氏经营延吉边务。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与吴氏联络山西新军响应起
明江西泰和人。陈循五世孙。景泰间,景帝欲废英宗太子,循时为内阁首辅而不能匡正,为当世所讥。虞岳以为此说诬蔑其祖,乃作《传信辨误录》。
【生卒】:627—650 【介绍】: 唐太宗妃。湖州长城人,世居冯翊,名惠。徐孝德女。四岁通《论语》、《毛诗》,八岁晓属文。及长,遍涉经史,手不释卷。太宗闻之,纳为才人,俄拜婕妤,再迁充容。贞观末,数调兵讨定四夷,治宫室,百姓劳怨,徐妃上疏极谏,帝善其言。帝死,哀
在今山东平度市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卷20胶水县:大豁山,“按伏琛《齐记》云:卢乡城东南有豁口,故曰大豁口,即此也。又有小豁山相连”。
【介绍】: 明末清初四川梓潼人。明崇祯四年进士,官御史。曾降李自成,受直指使之职。又归清,授原官。奏请豁免包丁荒粮。官至太仆寺卿,巡抚顺天 【柳寅东作品 ==>】
《旧五代史》卷一二八本传:“梁相赵光裔素重其才,奏为集贤殿直学士,改考功员外郎。”[按,赵光裔未仕梁,任梁相者为其兄光逢,见《旧唐书》卷一七八《赵光裔传》、《旧五代史》卷五八《赵光逢传》。则凝式以赵光逢荐为集贤殿直学士,当在本年四月前]
在四川省合江县西南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九支,人口1800。昔县以下设支时,以九支坝命名九支支,沿用旧名。北宋曾为九支县治。1949年为九支乡,1958年为九支公社,1984年改为九支乡,1986年改置九支镇。1992年盘龙乡并入。产稻、蚕茧、茶叶等。有酿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