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寂寞歌词

时间:2025-01-27 12:30:28 来源:学知识网词语词典 作者:管理员

estatic fear- Chapter i

The feeble leafs decline,

残花败叶飘零(可能这里暗喻着自我,一个被遗弃的我)

Enshrined in downing deep

只在失落的深渊中才被铭记

The mourn abandoned plains,

落寞荒原的哀思

(mourn v.悼念 abandoned plains荒原)

Laid down in sombre sleep

在沉睡中自我放逐(Laid down被遗弃)

Misty shades engulf the sky

雾锁天际(看不见希望)(这里和上面的sombre sleep呼应,迷梦般的。天空是光亮的,但是被迷雾笼罩,所以好象看不到出路一般,故sky翻译成希望)(engulf v.吞没)

Like past, worn memories

好似残败,破旧的记忆(这里呼应上面的看不到希望,因为没有希望,故活在一个自己打造的记忆中无法脱身。)

The bird's song fills the whispering breeze

With autumns melody

鸟语花香在秋日里弥漫

The lunar pale grim shape

残败的躯体在月影下班驳(shape n.形体,这里可能暗喻着我的躯体,形体)

At evening's sight renews

夜幕下重生

It's silented wail relieves

无声的哀号渐渐褪去(wail n.悲叹,哀号)

Repressed thoughts anew

压抑的念头又上心头

I hear the lonesome choir

Of fortunes past my way

过往,耳旁响起的是孤单命运的大合唱(lonesome adj.寂寞的)

Disdained in fiery weeps

Throughout my every day

无时无刻,不在他人轻蔑的眼光中以泪洗面(Disdain v.蔑视,鄙弃)

These skies I hail and treasure thee,

(每当回忆起)珍藏着你我共同的幸福时光,才看到希望女神的眷顾(sky这里的sky呼应前面的希望,所以也翻译成希望。希望向我招手,也就是希望女神眷顾也会眷顾我)

Most pleasant misery

这难道不是最美的苦涩吗?

Not pittes thorn I shelter thine

这句不知道该怎么翻译。(thine你的,你的东西 pittes???)

Mysterious harmony

Draw on most pleasant night

未知的和谐捎来最美的夜色

Shade my lorn exposed sight

祛散心头的孤寂

For my grief's when shadows told

影子才知我的伤悲

Shall be eased in mist enfold

消逝在迷雾的怀抱中

Why should the foolish's hope

缘何依然执迷不悟

Thy unborn passioned cry

Exhaust unheard

落寞中泣尽所有的激情

Beneath this pleasent sky?

这另人愉悦的天空下(sky可能暗喻希冀)

For if the dusking day declined

Could delight be far behind?

若冬天已经来临,那春天还远吗?

《Eternal Autumn》

So sudden it seemed

This tragic vision painted before my eyes

Amidst withering leaves I had found my beloved

Bloodstained and pale,falling into the forever

So silent...

Aware of my presence she turned towards me

Her agonizing stare,one last breath and

She whispered:

"everything dies"

Before my tearfilled eyes

Dead and silent,a golden

Leaf of autumn falling

Before my tearfilled eyes

This withering beauty

This eternal autumn

So silent...

So silent...

《永恒的秋天》

看上去如此突然

这悲剧性的一幕描绘在我的眼前

在凋零的落叶中我曾寻觅到我的真爱

沾着血污,肤色苍白,正坠入永恒

如此沉寂...

意识到我的出现,她转向我

她苦恼的凝视,只留下最后一丝呼吸和轻声细语:

一切都已逝去...

在我满盈的泪眼前

已无死亡与沉寂,只有一片金色的秋之落叶

在我满盈的泪眼前

这份凋落的美丽

这个永恒的秋天

如此沉寂...

如此沉寂...

Forest of Shadows--Sleeping Death

bleak silver streams

阴冷碎银泉

the light of many a star

粲然如繁星

born from thrones in dark heaven

黑暗苍穹的帝王

and swept in the sun’s demise

遍洒暮日的废墟

bleak silver streams

阴冷碎银泉

the radiance of eternity

不朽的光芒

paint the meadows in dismal shades

在阴沉的暗影下浸润着草甸

as sleeping death seep thru the clouds

当沉睡的死亡自云间降临

i stand motionless

我颓然而立

and marvel with empty eyes

空空四下遥望

like a portrait of bliss forsaken

有如荒废乐园的画像

wearing the colors of loss

遍着破败之色

i stand motionless

我木然而立

like a grieving graveyard statue

仿佛一尊哭泣的墓石

and i drape my face with my bare hands

我将脸埋入一双掌中

as sleeping death seep thru the clouds

当沉睡的死亡自云间降临

i felt a dying embrace

我曾受过那垂死的拥抱

a soft breeze of weary winds

一阵轻柔的微风

singing silent lamentations

唱着那寂静的哀歌

a prologue to a tragedy untold

一首失落悲剧的序曲

clad in the cold breath of october

卷来十月冰冷的气息

the stars fall from their thrones

繁星自王座陨落

and my last gleam of hope fade away

我最后的希望之光随之寂灭

in this crestfallen orchard where

在这荒芜的果园里

the final chapter lies written

终章已然著成

dressed in a robe of shattered dreams

身着一袭残梦的华袍

as the flower withers

花朵却已凋零

in this crestfallen orchard

在这荒芜的果园里

where fallen leaves lies dying

落叶静待着腐朽

i kneel down in solitude

我孑然长跪

as sleeping death seep thru the clouds

当沉睡的死亡自云间降临

i stare into the forever night

我望向这永夜

and i travel beyond the fallen stars

我跨越陨落的星辰而穿行

i sink into oblivions twilight dream

我坠入晨昏的鸿蒙之梦

where my sleeping beauty

在那,我沉睡的美人

lies sleeping with the dead

与死亡相拥而眠

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

文学流派

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这一时期许多哥特式小说家不断涌现,不仅哥特文学是对人类自身黑色阴暗面的展示,也是对当时社会正统思维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恐怖,神秘色彩的混合体。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朋克作为一种亚文化侵入了主流文化的领域。原始的朋克来自于暴力和强大的颠覆。而原名为“华沙”(Warsaw)的“快乐分裂”(Joy Division)的出现,无疑将这场充满了破坏欲望和无政府主义的朋克运动带进了后朋克(Post-Punk)时代。不过以上只是一种类型,历史上还有许多更好的作品。

音乐流派

早期的哥特式音乐代表有如苏可西与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包豪斯(Bauhaus)等等。它们充斥着沉郁厌世的情调。音乐往往冰冷刺骨,既带有精细的美感,但又同时在音域层面上大量使用偏离旋律线的不协调音,对于一切传统音乐极端的蔑视。在歌词与表演概念层面,展现着生命与爱欲的荒凉。从对现实状态的厌弃,进而追求心灵深渊的奇诡乐趣。在舞台上,她/他们以偏激的狂乱扮装出现。在1981年成立的仁慈姐妹(The Sisters of Mercy),是几个爱好中世纪风格的男子对于音乐意识的反扼,一度被形容为“狂笑著注视罗马城烧成一堆瓦砾”的主唱爱特利奇(Andrew Eldritch)一语道破歌德摇滚

乐团的宗教立场——对于我们,犬儒精神就如同天主教徒的圣水一样。八十年代,在迂落的音乐里构筑了一个悲观的年代,至少在英伦及欧陆地下文化的层面上来说如此。在当时的独立音乐圈里,趁势涌出一大批黑暗病态、风格邪异的乐队,他们的音乐源自于无尽的压抑,以及对生命的诅咒。这些被视为绝望、邪气、颓废的乐队/乐手,从朋克那种过激的破坏意识,反方向潜逃往一个内敛而黑暗的世界——这就是那个占据了摇滚乐大半个八十年代的低调音乐时空。哥特摇滚在英国地下音乐圈的形态与演进,正犹如一派邪教降临大地时伸出巨魔的手掌。它通过难以想象、天马行空的邪异素材来悦纳听众,这就不仅包括了在音乐领域圣灵齐放的空前创造力,也包括了在视觉造型上,所给予人们的前所未有的刺激视觉体验。中性化的身份造型,浓妆艳抹的打扮,这些并非新浪漫一族的专利。哥特仿佛是新浪漫的个性相反的孪生兄弟,是华美艳丽背后黑暗病态的一面。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哥特音乐的改良风格和其他相关乐派.产生于比利时的EBM(Electronic Body Music)是一种电子化阴冷黑色的音乐。受德国Krautrock运动中Kraftwerk之类电子乐队的影响下产生的。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德国,那里可是现在哥特音乐的重镇。许多德国的乐队被惯以DARKWAVE的音乐标签。Project Pitchfork乐队是德国最早涉及到哥特音乐领域内,虽然他们的乐风有所改变,但一直算是一支流行化的组合。首张专辑《Dhyani》亦为经典,有典型的黑色音乐和评论性的歌词组成。Deine Lakaien乐队的成员有着深厚的音乐基础.

而在哥特音乐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细味到一些涉及宗教、性爱、死亡、绝望、基督以至匪夷所思的虚无论语句,这些都是哥特音乐不可或缺的一环,Gothic Rock,这覆盖在影像模糊、虚无飘渺的外在躯壳之下的音乐,一切都是那么神秘。哥特摇滚的风格,可说是继承自Joy Division的遗传,尤其是那种把贝司提升至主奏位置的癖好,直至今日的后哥特朝代仍无法完全摆脱。那些抑压着低沉声线或扭曲的人声,沉重如郁结般的贝司,迷幻的吉它声,充满控诉力的鼓击,偶尔发出鬼哭神号般的嘶叫,如同石磨般沉重或是狂野得分崩离析的曲式,还有一张张Rock Music苍白的面孔∶当你对生命感到茫然无助时,你会想到在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吗?是心灵的孤立无援?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还是人世间的悲剧?Gothic Rock,是建筑于无意识的抽象表达而多于刻意性的音乐颠覆行为。如同面临一季暗晦的寒冬气候,我们被哥特文化侵占,在非人化的后工业现代社会里面,追逐着一种活着死亡的体验。同样存在着Barry的音乐先觉,除一贯本色的Rock Music在那个悲观的八十年代里,Gothic这种栖身于主流文化的阴影里的次文化,其影响力早已越过音乐的界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的态度,一个哥特信徒所追求的黑色国度。度过模糊的九十年代,下个世纪今天的哥特摇滚已被解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The Sisters Of Mercy,The Mission这些昔日的哥特守护神也早已离弃了他们的信徒。但是在今日的阴暗乐派(Dark-Wave)运动中,在死亡民谣(Death Folk)、后工业噪音(Post-Industrial)、阴暗氛围音乐(Dark Ambient)以至新古典(Neo-Classical)这些形式主义的风格外壳之下,我们仍然欣喜地发现Gothic依然是这些地下文化中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遗传基因。在这场突破和冲决了情欲与性别的革命中,歌德次文化追求所谓的理想典范“阴阳同体”(hermaphrodite)成为了砸碎禁锢的美丽武器。看吧,以往被视为妖魔的异类勇敢地摆脱了苍白的天堂,绞碎天使的面孔,抵达永远无情的欲望。

在20世纪的后半期侵入非主流音乐的大花园,成为另类音乐中极为殊异的一个支脉。如果你熟悉新音乐历史脉络的话,就会知道大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一些乐队分别顶著“后酷朋克(Post Punk Cool)”、“新古典(Neo-Classical)”或者是“新嬉皮(Neo-Hippies)”的招牌,并逐渐混融成日后的哥特摇滚乐派。哥特,是来自中世纪的蛊咒。黑暗给了哥特黑色的眼睛,我们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哥特这个词汇开始鬼魅般潜入我们的生活,并以其暗含的凌厉锋芒悄悄改变了世界。以《指环王》、吸血鬼系列为代表的哥特电影正在火热票房,哥特音乐复苏并迅速发展,甚至连时装界也跟着掀起了哥特风潮。冷静地反思一下,哥特浪潮的汹涌并不止是单凭市场的炒作形成的,追究其背后,还有值得我们回味与反思的东西。

哥特文化从中世纪的兴起,几经波折发展到今天的卷土重来,有着其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我想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整个人类在20世纪都愈来愈深地感觉到生存意义的质疑。这种虚无主义的发展标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二战后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神学复苏的思潮即是证明。哥特风潮的回归,与其说是恰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不如说是大众有意识地发掘出了这种亚文化形态,并进一步完善了它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亚文化的实质和魅力所在,我的理解就是,它是一种信仰黑暗和死亡美学的宗教。这个题目或许太大了,那么就让我从哥特音乐开始谈起罢。

从早期哥特或者说是后朋的音乐中可以听出,摇滚经历了数次狂潮的洗礼发展到70年代末,Punk式粗糙简约的嘶吼已显出颓势,转向压抑和自省。大概是punk族向社会宣泄了所有的不满之后,发现一切依然故我无动于衷,于是他们开始对这个世界深深绝望。而在主流社会的门冷冷紧闭的同时,一扇黑色的刻满中世纪浮雕的神秘大门悄悄地向他们敞开了。Punk族们凭着叛逆的勇气闯入了这片曾经被称做哥特的禁地,并在那里找到了生存和繁衍的土壤。哥特,这个潜伏了几个世纪的魅影终于重见天日,摇滚乐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哥特音乐从诞生之日起,其文化背景就决定了它与摇滚其它分支的明显差异。作为根植于浪漫戏剧艺术和十八世纪哥特式文学的音乐风格,它对黑暗压抑、死亡美学、宗教情结和对唯美主义近乎邪恶的追求,使得很多人避而远之。而相应的,也有许多对艺术尤其是后现代艺术敏感的人欣喜若狂地接受它。相比较其他的音乐形式,哥特更容易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不局限在音乐方面,可以上升到艺术观念甚至价值体系的层面。

哥特音乐往往取材于挖掘和放大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了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借用新闻学的概念,指接受群体)时,常会引发进一步的审美感情和思考空间。如果一种音乐引发的不只是艺术上的欣赏,同时还上升到哲学上的反思,以至影响到个人的信念和价值体系的改变,甚至到对生命本原及终极意义的质疑,那么它的控制力就无法言喻了。

正是籍由以上原因,我产生了把哥特音乐归于一种宗教的想法。当然我的意思并非指哥特音乐的核心是宣扬宗教。事实上它并不比其它的音乐形式更具宗教性,至少大多数乐队的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宗教信仰,甚至有些极端的乐队旗帜鲜明地宣扬反宗教。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宗教不是指基督教、天主教或东正教等具体的实体,而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

服饰

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由(清脆的曼陀林风格的半原音吉他、沉稳的单音符贝司线条、简单但快速的节奏、浓重的合成器效果和阴暗的演唱。)音乐风格发展而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和黑色飞行太阳镜成为哥特族的注册商标。

更为详细的请看这空间的一片文章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