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  二十五日,屠隆(1543一1605)卒。

  二十五日,屠隆(1543一1605)卒。

1919年《甬上屠氏宗谱》卷七《世略•老大房•儱传》:“生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六月二十五日申时……卒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八月二十五日辰时,享年六十有三。葬朱家园父茔内。”另据屠隆《由拳集》卷十五《与瞿睿夫》“仆年三十五得一第”,屠隆于万历五年丁丑(1577)考中三甲第九十二名进士,逆推之亦当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惟屠隆《鸿苞》卷首载张应文《鸿苞居士传》云:“乙巳八月二十五日病卒,享年六十四岁。”据此逆推之,则屠隆当生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矣,今从前者。屠隆,原名儱,后改名龙,又易名为隆。字长卿,一字纬真,号赤水,晚号鸿苞居士,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历官颍上青浦知县,升礼部主事,迁郎中,以事罢官,卖文为生。著述宏富,据张应文《鸿苞居士传》:“其书有《由拳集》十卷、《白榆集》十二卷、《栖真集》十卷、《泠然草》二卷、《横塘集》二卷、《南游草》二卷、《破迷论》一卷、《婆罗馆清言》一卷、《佛法金汤》一卷、《发矇编》一卷、《荒政考》一卷行于世。《绛雪楼》文部十卷、诗部十卷并《鸿苞》四十八卷,未受梓。”另据《今乐考证》著录,屠隆还创作有传奇《昙花记》《彩毫记》《修文记》三种,总名《凤仪阁传奇》《明史•文苑传》:“屠隆者,字长卿,(沈)明臣同邑人也。生有异才,尝学诗于明臣,落笔数千言立就。族人大山、里人张时彻方为贵官,共相延誉,名大噪。举万历五年进士,除颖上知县,调繁青浦。时招名士饮酒赋诗,游九峰、三柳,以仙令自许,然于吏事不废,士民皆爱戴之。迁礼部主事西宁侯宋世恩兄事隆,宴游甚欢。刑部主事俞显卿者,险人也,尝为隆所诋,心恨之。讦隆与世恩淫纵,词连礼部尚书陈经邦。隆等上疏自理,并列显卿挟仇诬陷状。所司乃两黜之,而停世恩俸半岁。隆归,道青浦,父老为敛田千亩,请徙居。隆不许,欢饮三日谢去。归益纵情诗酒,好宾客,卖文为活。诗文率不经意,一挥数纸。尝戏命两人对案拈二题,各赋百韵,咄磋之间二章并就。又与人对弈,口诵诗文,命人书之,书不逮诵也。子妇沈氏,修撰懋学女,与隆女瑶瑟并能诗。隆有所作,两人辄和之。两家兄弟合刻其诗,曰《留香草》。”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六〇《屠长卿诗后》:“屠长卿手书五、七言古近体二十四章,寄余金陵,长夏读之,令人忘暑,其宏丽奔放,真才子也。若陆平原之材多,张壮武之不实,小所不能免耳。诗语大半道情而夸特甚,蕊珠宫所首禁者,此不过英雄欺人。第今后世视之,如李青莲疑其仙去不死。”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屠仪部隆》:“隆,字长卿,鄞县人。万历丁丑进士,除颖上知县,调青浦,升礼部主客主事,历仪制郎中。长卿令青浦,延接吴越间名士沈嘉则、冯开之之流,泛舟置酒,青帘白舫,纵浪泖浦间,以仙令自许。在郎署,益放诗酒,西宁宋小侯少年好声诗,相得欢甚,两家肆筵曲宴,男女杂坐,绝缨灭烛之语,喧传都下,中白简罢官。壮年不自聊,纵游关塞,思得一当,归而谈空覈玄,自诡出世。晚年一无所遇,为大言以自慰而已……长卿答友人书,自叙其所作,以为姿敏而意疏,姿敏故多疾给,意疏故少精坚,束发操觚,睥睨一世,长篇短什,信心矢口……今所传《由拳》《白榆》《采真》《南游》诸集,皆为曾起草之笔也。长卿虽为吏,家无馀货,好交游,蓄声伎,不耐岑寂,不能不出游人间。自谓采真者十之三,乞食者十之七,盖实录也。衰晚之年,精华垂尽,率笔应酬,取悦耳目,渊明《乞食》之诗,固曰‘叩门拙言词’,今乃以文词为乞食之具,志安得不曰降,而文安得不曰卑!长卿晚作冗长不足观,其病坐此,云杜亦云,岂不伤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一四《屠隆》:“长卿才非不高,而纵情奔放,记云‘不知所以裁之’者也。”《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七九著录屠隆《白榆集》二十卷:“明屠隆撰。隆有《篇海类编》,已著录。是集诗八卷,文十二卷。隆为人放诞风流,文章亦才士之绮语。陈子龙《明诗选》谓其诗如冲繁驿舍,陈列壶觞,顷刻办就,而少堪下著。文尤语多藻绘,而漫无持择。盖沿王、李之涂饰,而又兼涉三袁之纤佻也。”同卷又著录其《由拳集》二十三卷:“是集凡赋一卷、古今体诗十卷、杂文十二卷。时隆方知青浦县,故以‘由拳’为名。”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卷六选屠隆诗十五首,引《甬上耆旧集》云:“先生异才天纵,横视古今。里中父老传其饮中下笔,杯影尚摇,歌声初转,一挥已满,四座尽倾。其七言古诗得意处,山奔海立,斯亦一奇也。余尝谓录古人诗,要当于彼法取其独擅者耳。近入选长卿,仅存一律,复非其所意得,使前人才气,于何得伸?其未行世诗文,名《绛雪楼集》,尚数十卷,藏于家。”又加按语云:“长卿才气纵横,长篇尤极恣肆,惟任情倾泻,不自检束,未免瑜为瑕掩;录诗者但取寥寥短篇,安足见所长。李杲堂云:‘录诗非其意所得,使前人才气于何得伸?’最识文人苦心。余于解大绅、曾子启、屠长卿诸人,均用此意,使才鬼有知,当抃舞地下。”吴梅《昙花记跋》:“此记为赤水忏悔文……是此记在当时,知其命意者已寡矣。余又有《昙花却冗》,分上下二卷,删原文十之三四,虽便歌场,仍不免晦涩之病。赤水尚有《彩毫记》,赋李青莲事,较比略胜,而涂金错娖,通本无一疏俊语,不免徐灵昭所诮。又赤水晚年修仙,为吴人孙荣祖所弄,文人入魔,信以为实。又作《修文记》,以一家夫妇子女,托名演之,颇极幻妄之趣。事见牧斋《列朝诗集》。余只见《昙花》《彩毫》二记,《修文》未见。出宫失调,疵病至多,盖赤水非深明音律者,故多可议也。”郑振铎《修文记跋》:“《修文》为隆晚年作。所叙皆隆夫妇子女修仙事,实一部自叙传也。而以其女得道为仙,修文天上,为全传之骨干。郁蓝生《曲品》谓:‘赤水晚修仙,为黠者所弄。文人入魔,信以为实,故作《修文记》。然以一家夫妇子女托名演之,已穷其幻妄之趣。’钱谦益《列朝诗集》则以赤水为吴人孙荣祖所弄,并言其女死后为仙事。是此记正赤水求道人魔时之作也。此记设想荒诞,文辞酸庸,错综仙佛,杂糅人鬼。仆仆求仙,自信得道。而妻子女婿,一门并种善因,皆得超拔。快意抒情,直类谵语。明代混合三教,妄意求真之徒不少,赤水殆入魔尤深者。然在戏曲史上,类此之自叙传,赤水实为始作俑者,其影响殊大。清代之《醉高歌》《写心杂剧》等作,并皆承其馀风。元明戏文,每苦质直。此记逞其想象,上碧落下黄泉,仙福鬼趣,各穷其境,亦殊有别趣。《仇鬼》一出中之任伯嚭,即讦赤水之俞显卿也。《遇师》一出中之完初道人孙君,即吴人荣祖也。生平友仇,亦已并入记中矣。二十一年四月四日,郑振铎跋。”

猜你喜欢

  • 费穆

    【生卒】:477-529 字朗兴,万子。性刚烈好功名。宣武帝用为夏州别驾。为政有严明之声。明帝时,以军功至武卫将军。尔朱荣举兵入洛,穆与荣有旧交,弃众先降。劝荣行诛罚、树亲党,激成河阴大屠杀。为征南将军率军援荆州,擒梁将曹义宗。参与平邢杲之变。元颢入洛阳,降颢。

  • 舍来虎

    傈僳语音译,亦称“奢来虎”,意为“互相砍杀”。旧时云南怒江傈僳族地区的血亲复仇械斗。多因宗教、婚姻、土地、水源、债务、盗窃等纠纷而引起。事发时,先由当事人邀请头人(实扒)及中间人说理,如不能达成协议,则由当事的一方提出械斗。械斗时双方各自邀请负有复仇义务的亲友参加。由头人指挥,青壮年男子为当然的战士。老弱妇幼不参加械斗,械斗双方均不准伤害他们。妇女在械斗时享有调停权。械斗结束后,死亡少的一方要赔偿

  • 巴穆布尔善

    ?—1669清初将领。满族,爱新觉罗氏。清太祖※努尔哈赤孙,辅国公塔拜第四子。崇德元年(1636),从太宗皇太极征朝鲜,败朝鲜兵于陶山。四年(1639),袭兄额克亲三等奉国将军爵。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定京师,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历晋一等奉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八年(1651),封辅国公。康熙四年(1665),任领侍卫内大臣。六年,擢秘书院大学士,充纂修世祖实录总裁。八年(1669),

  • 王梵志诗

    王梵志撰,郑振铎校补。有1935年郑振铎校刻《世界文库》本,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版《郑振铎世界文库》本。该本一卷,系以巴黎国家图书馆藏二七一八号敦煌卷子为底本,而以国家图书馆所藏三二六六号一残卷参校。并拾遗若干首。后附郑振铎跋语。

  • 杨慎《升庵诗话》单独印行,程启充作序。

    序署“嘉靖辛丑阳月,嘉州初亭程启充序”。阳月,农历十月。张含、王嘉宾、杨达之各有《诗话补遗序》,张序署“嘉靖壬子(1552)十一月七日,永昌禺山张含序”;王序署“嘉靖丙辰(1556)夏,蜀东缑岭山人王嘉宾序”;杨序署“嘉靖丙辰三月,门生大理杨达之顿首谨序”。

  • 葅醯匠

    吏职名。唐光禄寺掌醢署置八人,掌酱醋醯醢之事。 【检索葅醯匠 ==>】 古籍全文检索:葅醯匠     全站站内检索:葅醯匠

  • 撮土焚香

    撮土:把土聚拢成堆。焚香:烧香。指旧时迷信的人在野外撮土代替香炉,烧香敬神。《西游记》第十四回:“三藏……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又有【撮土为香】。指撮土代替烧香。《说岳全传》第四十三回:“二人遂向林中去,下马来,撮土为香,对天八拜。”

  • 洪范(範)

    《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战国后期儒者所作,或认为作于春秋。《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类)。其中提

  • 单飏

    字武宣,山阳湖陆(今山东鱼台)人。初举孝廉,后历官太史令、汉中太守、尚书等职。精通天官、算术。灵帝末谯县曾有黄龙现,飏谓五十年后当有王者兴,后果然魏代汉。东汉山阳湖陆人,字武宣。明天官、算术。举孝廉,稍迁太史令,侍中,出为汉中太守,后拜尚书卒。

  • 金文人名汇编

    【介绍】: 銘文作田或田,見田農鼎(集成02174)、田農甗(集成00890)、田農簋(集成03576),西周早期前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