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景城

景城

集镇名。在河北省沧州市区西南部。属沧县崔尔庄镇。人口1360。汉景城侯国邑,隋置景城县,宋废县为镇。明初城废,后纪氏迁此建村,沿用古名。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特产金丝小枣。通公路。


猜你喜欢

  • 北宰相

    即“北府宰相”。

  • 范汪

    东晋南阳顺阳人,字玄平。少孤贫好学。起家参护军事。为庾亮平西参军,从讨郭默,进爵亭侯。为亮佐吏十余年,甚相钦待。转鹰扬将军、安远护军、武陵内史,征拜中书侍郎。桓温以汪为安西长史,伐蜀,委以留府。蜀平,进爵武兴县侯,自请为东阳太守,有惠政。召入迁中领军、本州大中正。司马昱作相,除汪都督徐、兖、青、冀四州诸军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后从温北伐,以失期免为庶人。屏居吴郡,从容讲肆,不言枉直。年

  • 丘目陵

    读音:qiū mù líng【源】 其先世为代北部落大人,北魏迁都洛阳,随魏南迁,遂成河南人(242)。【变】 ①北魏孝文帝时改姓穆氏(7,21,60,70,242)。②亦作〔丘穆陵〕(60,70)、〔邱目陵〕(17,27)、〔邱穆陵〕(9,12,27)、〔目隣〕(70)。③北周赐中郎将阴嵩为丘目陵氏,至隋时复为阴姓,见《后周书》(60,62)。【人】 丘目陵惠,北魏高祖时给事中,见《金石萃编》(

  • 鄄之会

    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盟会。齐桓公七年(前679),齐桓公邀宋、陈、卫、郑等国国君在卫国的鄄(今山东鄄城)相会,此次盟会为桓公霸业之始。 【检索鄄之会 ==>】 古籍全文检索:鄄之会     全站站内检索:鄄之会

  • 阴地

    地区名。春秋晋地。指西自今陕西商州市,东至今河南嵩县,熊耳山脉以北,黄河以南地区。《左传》宣公二年(前607):晋赵盾“遂自阴地及诸侯之师侵郑”;哀公四年(前491):“蛮子赤奔晋阴地”,皆即此。有陆浑戎分布,称阴戎,以此得名。 【检索阴地 ==>】 古籍全文检索:阴地

  • 筐筐中物

    筐:盛物竹器。箧:小箱子。指非常寻常的事物。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苏州一带)人,孙亮时为太史令,撰《吴书》。孙皓时,封高陵亭侯,迁侍中,领左国史,因为人刚正,为孙皓所杀。孙皓即位后,韦昭身居侍中、仆射显位,又领左国史,当时大臣惧怕孙皓淫威,总是察颜

  • 完颜习泥烈

    金太祖子,崇妃萧氏所生。熙宗时,追封纪王。

  • 龙栖山

    即今福建将乐县西南龙栖山。明弘治《将乐县志》卷1:龙栖山“在县南义丰都,群峰峭拔,势耸千仞……林木幽映,山底多石潭,有龙潜止,故名”。

  • 范州水

    在今广东高明市 (高明镇) 西北。《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高明县: 范州水在 “县 (治今明城镇) 东三十里。源出灵云山,接府东南百十里之北港水,汇牛围水入仓步水。元至正初,北港水自罗郁港引大江入境,乡民病潦,因塞之。万历九年,滛潦为患,乃复疏浚,谓之腾蛟港”。

  • 荆山堰

    南朝梁建,在今安徽怀远县南荆山与涂山之间。《梁书·康绚传》: 天监十三年 (514),“于钟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于中流。……十五年四月,堰乃成。其长九里,下阔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夹之以堤,并树杞柳。军人安堵,列居其上”。《方舆纪要》 卷21怀远县: 荆山,“萧梁于山下立堰,以遏淮流,因曰荆山堰”。在今安徽省怀远县南荆山、涂山间淮河上。南朝梁天监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