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承明庐

承明庐

    承明庐是指汉朝皇宫石渠阁外承明殿的旁屋,是侍臣值宿所居之所。严助(?一前122年)西汉会稽吴县人。武帝初即位,郡举贤良对策,擢为中大夫。后迁会稽太守,复归长安,为侍中。汉武帝时,严助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几年过去了,但治理政绩平平,武帝很不满意,就给严助下诏说:“你不喜欢在朝廷承明庐值班,又认为侍从之臣太辛劳,怀恋故乡,要求调到外地任州郡长官。会稽东接大海,南邻诸越(古族名,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众多部落),北临长江,是个重要的州郡,但你治理几年并无政绩闻世。”后以“承明庐”为典,咏在朝为官。

【出典】:

    《汉书》卷64上《严助传》2789页:“上问所欲,对愿为会稽太守。于是拜为会稽太守。数年,不闻问。赐书曰:‘制诏会稽太守: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久不闻问。具以《春秋》对,毋以苏秦从横。”张晏注曰:“承明庐在石渠阁外。直宿所止曰庐。”

【例句】:

    三国魏·应璩《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 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唐·刘祎之《酬郑沁州》:“匪厌承明庐,伫兼司隶局。” 唐·白居易《马上作》:“自问有何才?两入承明庐。” 唐·张大安《奉和别越王》:“何时骖驾入,还见谒承明。” 宋·辛弃疾《西河·送钱仲耕自江西漕赴婺州》:“问君可是厌承明,东方鼓吹千骑。” 宋·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宋·卢炳《多丽·寿邵郎中》:“还知否,承明倦直,来抚斯民。” 清·顾炎武《哭杨主事廷枢》:“未得待承明,西京俄注丧。”


猜你喜欢

  • 马谅

    【生卒】:?—1483明和州人,字子谅。宣德八年进士。历吏科给事中、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南京户部左侍郎。以忤权贵,致仕归。为人精敏,究心吏治,所至有政绩。历官三十余年,清节雅操,至老不变。成化十八年十二月卒。

  • 百里材

    见“百里才”。

  • 戴邈

    字望之,戴若思弟。少好学,尤精《史记》、《汉书》,举秀才,为太子洗马。司马睿镇建康,为军谘祭酒。元帝末,王敦叛乱,攻陷建康,杀戴若思,免官。王敦乱平,授尚书仆射。死于任上,谥穆。 【介绍】: 东晋广陵人,字望之。戴渊弟。少好学。精《史》《汉》。弱冠举秀才。

  • 榆瞑豆重

    《文选.嵇康〈养生论〉》:“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三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后以“榆瞑豆重”谓身懒神昏。唐 李商隐《为柳珪上京兆公谢辟启》:“木朽石顽,雕镌莫就

  • 河会城

    在今甘肃兰州市西,湟水入黄河处。《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太元元年 (376),苻坚灭前凉,遣苟长、梁熙等伐张天锡,天锡亦遣将拒之。“俄而梁熙、王统等自清石津攻其将梁粲于河会城,陷之”。即此。 在今甘肃省永登县南湟水入黄河处。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灭前凉,遣将军梁

  • 赤管

    《汉官仪》:“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据《太平御览》卷六〇五引) 汉时,按制度规定每月发给尚书省官员赤管大笔一双。后用为咏尚书省官员之典。 唐.杜甫《春日江村五首》其三诗:“赤管随王命,银章付老翁。” 【检索赤管 ==>】 古籍全文检索:赤管 

  • 月是故乡明

    故乡的月亮格外觉得明亮。 表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语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杨泓《“月是故乡明”》(《长江日报》1992年9月15日):“张先生喃喃道:‘想起在国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心境,倍觉月是故乡明。’”

  • 李达

    定远(今属安徽)人。累官都督佥事。镇洮州四十年,番汉畏服。正统中,致仕。 【介绍】: 宋开封人。善画小景山水,长于布局经营,且喜以远岸沙汀藏不尽之意,时称妙手。 【李达作品 ==>】 

  • 鼓庄盆

    同“鼓盆”。唐薛逢《送韩绛归淮南寄韩绰先辈》诗:“相逢且问昭州事,曾鼓庄盆对逝川。”

  • 正鹄

    古代称箭靶的中心。古代射箭时,设箭靶为目标,正是布上画鸟为靶,鹄是以鹄鸟皮为靶。《礼记.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郑玄注:“画布曰正,栖皮曰鹄。”皆射之的也。后来也泛称正确的目标为正鹄。【词语正鹄】   汉语词典:正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