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文言译文>《三国志·高柔传》

《三国志·高柔传》


三国志
原文

    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菅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
    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
    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隆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者滋甚。帝乃下诏: “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竟勋,勋死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译文

    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伯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当时高干呼唤高柔到河北,高柔于是与宗族一起去依附高干。曹操平定袁氏以后,任高柔为菅县县长。县里人平素听说过高柔的名声,一些奸邪的县吏听说他要来,全都自动地离去。高柔发布教令说:”过去邴吉当政时,手下的佐吏曾经有过错,还能够容忍他们。何况此县的这些佐吏,并没在我手下有过失呢!把他们都召回来恢复职务吧!”那些离去的县吏全都回来了,并且都勉励自己,结果全都成了好县吏。
    高干归降曹操,次年就以并州叛曹,高柔虽没有参与,但曹操却想因事而诛杀他,命他为刺奸令史,但高柔做得十分好,处法允当,狱中无滞留未判的犯人,辟他为丞相仓曹属。
    军中乐手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了。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要拷问审查他的妻子儿女。但太祖仍旧担心不能止息士卒逃亡,对于宋金的惩罚之刑更加重了。宋金有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官府中服役,主管这件事的人上奏要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上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是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逃跑的士卒中也时常有后悔的。按照我的意见,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这样做第一可显示出逃跑的人不讲信义,第二可以使逃亡的士卒产生归还这心。如果按照原来的旧法,就已经断绝了他归还的愿望,假如再加重刑罚,恐怕现在正在从军的士卒,见一人逃亡,怕自己也被株连,也会跟着一起逃走,以免遭到杀害。这样加重刑罚不是用来制止士卒逃亡的方法,而是使叛逃士卒的数量更增加的方法。”太祖听后说:”很对。”当即停止了重刑,不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大批的人也因不用重刑而得以活命。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当时民间多次有诽谤的妖言,文帝对此非常痛恨,下令凡是有告发者就赏,被告者就杀。高柔上书劝谏说:”现在有妖言的人必杀,告发的人全赏。这样做既使那些犯过失误的人没有了悔过自新的机会,又为凶狡之辈诬告欺上的做法开了头,这真不是用以制止奸邪、减少狱讼的治世办法啊。臣以为应该废除奖赏告发诽谤妖言的法令,来使上天养育万物的仁德能够发扬光大。”文帝没有立即采纳高柔的意见,因而互相诬告的现象越来越多。文帝才下诏说:”再有告发别人有诽谤之言的人,就用诽谤之罪来处罚他。”从此互相诬告的现象就没有了。
   曹丕因为宿怨,借鲍勋有小过失而要枉法诛杀他,高柔坚决不从,曹丕干脆调离高柔,直接指令廷尉执行诏令,不顾群臣反对而处死鲍勋。

《三国志·高柔传》    

猜你喜欢

  • 太史叔明

    【生卒】:475—547南朝梁吴兴乌程人。少善《庄》、《老》,兼治《孝经》、《礼记》,尤精三玄。每讲说,听者常五百余人。历官国子助教。邵陵王萧纶好其学,出为江州,迁郢州,皆请叔明随府讲授,江外人士传其学。

  • 大季

    读音:dà jì【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有二子孔,大子孔,谓之大季氏,即公子志之后(12,21,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姬姓。郑穆公之子有二:子孔,此大子孔谓之大季氏,即公子志之后也。”郑樵将其归“以次为氏” 之列。

  • 变羊

    唐.欧阳询等编修《艺文类聚》卷三十五引《妬记》:“京邑有士人妇,大妒忌,于夫小则骂詈,大必捶打,常以长绳系夫脚,且唤便牵绳。士人密与巫妪为计,因妇眠,士人入厕,以绳系羊,士人缘墙走避。妇觉,牵绳而羊至,大惊怪。召向巫,巫曰:‘娘积恶,先人责怪,故郎君变成羊

  • 阿耨达山

    即今西藏西南部冈底斯山。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冈底斯山“即大雪山地,阿哩地方之东北,周一百四十余里,峰峦陡绝,积雪如悬崖,山顶百泉聚流,至麓即伏,实诸山之祖脉,梵书所谓阿耨达山也”。阿耨达为清凉无热恼之义。

  • 荒诞不经

    经:正理。荒唐离奇,不合正理。清.壮者《扫迷帚》五回:“兄虽吴人,这种俗谚,因其荒诞不经,无关实用,却也不大理会。”亦作“荒怪不经”。宋.王楙《野客丛书.相如上林赋》:“其夸苑囿之大,固无荒怪不经之说,后世学者,往往读之不通。”亦作“荒唐不经”。清.阮葵生

  • 东蒙山

    又称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西南。《论语季氏》:“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邢疏:“山在鲁东,故曰东蒙。”

  • 李文贵

    西夏官员。党项羌族。夏景宗时(1032—1048)官教练使。天授礼法延祚五年(1042)六月,宋将种世衡施离间计欲陷西夏大臣野利旺荣,李元昊见疑,遣其假旺荣意报种世衡欲通和,被宋将庞籍扣留。六年正月,宋欲与夏议和,仁宗召其归夏国说和。二月,李元昊复遣其以野利旺荣等书赴宋议和。四月,又与六宅使伊州刺史贺从勋同赴宋延州上书宋仁宗,称男纳款。

  • 下杨

    集镇名。在浙江省武义县城西南。属俞源乡。人口2450。以姓得名。村居乌溪畔。产稻、茶叶、蚕茧、毛竹。有印刷等厂。上松公路经此。

  • 典祀

    ① 《周礼》官名。春官之属。中士二人,下士四人。一说为周朝置。《周礼·春官·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掌其政令。若以时祭祀,则帅其属而修除,征役于司隶而役之。”郑玄注: “外祀,谓所祀于四郊者。域、兆表之茔城。”② 西魏、北周“典祀中大夫”省称。掌祭祀事务。官名。周朝设此官,掌管郊祀等事的政令。《周礼·春官·典祀》:“典祀,掌外祀之兆守,皆有域,掌其政令。”注:“外祀,谓所祀于四郊者”兆:墓域

  • 许文蔚

    【介绍】: 宋徽州休宁人,字衡甫,一字行父,号环山。尝从朱熹、吕祖谦学。光宗绍熙元年进士。为通州教授,改海陵丞。时有旨审察,因耻于干进,杜门不出六年。宁宗嘉定初始赴调,差户部架阁,除国子录。历国子博士、秘书郎、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中,官终著作郎。 【许文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