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词典网 >历史百科>历史事件>  屈大均(1630一1696)卒。

  屈大均(1630一1696)卒。

据汪宗衍《屈翁山先生年谱》《清史列传•文苑传》:“屈绍隆,字翁山,广东番禺人。明诸生。遭乱弃去,为浮屠,名今释,后返初服,更名大均。能书善诗。尝读书祁氏寓山园,不下楼者五月。久之,游吴,北走秦陇,与李因笃辈为友。又自固原携妻至代州、上谷,走马射生,纵博饮酒,世嘲笑之,不顾也。再上京师,下吴会,泝江宁,还粤。诗长于山林边塞,五言近体尤工,与陈恭尹齐名,王士禛亟称之。著有《九歌草堂集》。”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二选“方外”今种诗六首。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一一选屈大均诗四十首,有按语云:“翁山五言咏古诗,突兀奇崛,多不经人道语;七律雄宕豪迈,五律隽妙圆转,一气相生,有明珠走盘之妙。与区海目后先合辙。”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八选屈大均诗三十六首,《诗话》云:“翁山少丁丧乱,尝逃于释氏,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馀,晚乃返冠服。诗自谪仙入,念乱忧生,盘郁哀艳,又以初遭鼎革,每多故国之悲。”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著录屈大均《翁山诗外》十八卷:“屈大均,字华夫,原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番禺人。据所撰《四松阡表》云:‘永明王即真,赴肇庆行在,上《中兴六大典书》,以学士王公化澄荐引,将得服官中秘,闻公寝疾遄归。’然则大均实永历遗臣也。后尝东至会稽,与魏耕、祁班孙同预通海之谋,又尝与李天生同客代州,当有规画。三藩事起,复左右其间……生平事迹,可得窥知者,仅此而已。生于崇祯三年庚午,没于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年六十有七。所撰《翁山易外》《诗外》《文外》《翁山文钞》《诗略》《广东新语》《广东文选》《四朝成仁录》,皆以乾隆严禁之故,流传极稀。世传其遭禁由《雨花台衣冠冢志》,其实他文有关薙发者,若《藏发冢铭》《长法乞人赞》《秃颂》《藏发赋》,皆为当时所万万不容者,愤激指斥之语,几于篇篇有之。未兴身后之狱,已为厚幸。据《清代文字狱档》,翁山书遭禁始于雍正八年,所颁《大义录》中张熙供辞,涉及屈翁山集。其子惠来教谕屈明洪,自行投首,照出首减等,与子自睽、宗昌遣戍福建,乾隆二年赦归。翁山袝葬番禺思贤村父宜遇墓下,原拟剉尸袅示,得旨宽免。至乾隆三十九年,于屈昭泗家查出《翁山文外》,内有《雨花台衣冠冢铭》,严查未获。稔浈、昭泗初拟斩决,得旨但毁其书,不必治罪,并免翁山剉尸。此其案大略也。乾隆一朝禁书,以翁山为最严,其恶护发,殆有胜于诽谤矣。大均有著述之才,不止以诗文重,然诗文独步一时,未有能及之者。”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三著录屈大均《翁山文外》十六卷(宣统二年国学扶轮社铅印本)、《翁山文钞》十卷(前四卷《广东丛书》第一集影印清初刻本,后六卷《广东丛书》第二集影印传抄本)、《翁山佚文辑》三卷(番禺徐信符辑,《广东丛书》第一集本)、《翁山佚文二辑》一卷(番禺黄荫普辑,《广东丛书》第二集本):“大均诗文,在当时有盛名。所为文简古雅洁,浸淫秦汉,自是清初岭南一大家。顾其所以自托于诗文者,固别有在也。故其言曰:‘吾少遭变乱,屏绝宦情,盖隐于山中者十年,游于天下者二十年,所见所闻,思以诗文一一载而传之。诗法少陵,文法所南,以寓其褒贬予夺之意。而于所居草堂,名曰二史,盖为少陵以诗为史,所南以信为史云。’(详《文钞》卷二《二史草堂记》)大均生值明清之际,目睹家国破亡之惨,一欲纪其实迹,托诗文以昭之来叶。视夫世俗规规于词翰之末以图不朽者,顾敻然远矣。其诗文虽早有刻本,然亦其中多触犯清廷忌讳,乾隆时禁毁之令尤严。故其遗文,多致残佚改窜,无复旧观。《文外》原刻本,流传既罕,旧刻本实非完璧。嘉业堂刻本,国学扶轮社铅印本,则更多臆改。《文钞》十卷之书,钞本与刻本,多寡亦殊。近得粤人徐信符、黄荫普搜辑遗佚,刊入《广东丛书》,于是大均遗文,始稍全备。”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九著录屈大均《翁山诗外》十八卷(宣统二年排印本):“屈大均撰……尝读书祁氏寓山园,复与同里诸子为西园诗社。又逾岭北游,抵京师。东出榆关,西至秦晋,北出雁门,与秦中名士王弘撰、李因笃为友。代州将军有甥女,妻之。后又往来荆楚、粤西,晚归里,于康熙三十五年卒,年六十七。诗集初刻曰《道援堂集》,二刻曰《翁山诗略》,三刻曰《诗外》,均从二集简出,自谓聊应同人之求。今以《诗外》与十二卷本相覆,重要篇章,悉已收录。自序云:‘吾诗之内者,以《书》《春秋》为之,其外者乃以诗为之。’是为命之自。其诗忼忾任气,历落使才,极奔驶之状,前人已有定评。而抚时感事,无不心怀明室……大均与陈恭尹齐名,与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清一代,岭南诗人绵延不绝,三子实开其端。惟大均明亡时年未弱冠,初入沙门,后为代州将军作赘(见毛奇龄《湘中集》为屈生悼亡诗),五十年作汗漫游。既无恢复之图,作诗痛哭,遂成大梦。复广交贤达,而散发行吟,自比屈子,较诸陈恭尹身遭家难,终身完节,亦不过含蓄委曲发于叹息,自有任意与不任意之别矣。观陈、梁二家寄怀诗,及汪森《寄屈翁山》长歌(见《小方壶存稿》),于其平生志节,可窥大概。朱彝尊、潘耒、毛奇龄、周在浚、吴苑,同时朝野名家,均有寄赠。遗民交往之广,无逾于大均者也。大均生前三刻其集,声名藉甚。直至雍正八年,以张熙案牵涉,书始遭禁。原拟戮尸,得宽免。乾隆三十九年,书列全毁。雍、乾间文人诗集于大均诗稍有顾忌,见有作诗谩骂者。唯《岭南群雅二集》有崔弼答屈超元四首,题为《超元以藏翁山书入狱既而恩免诗以慰之且答其狱中札》,其一云:‘道援堂前欲断魂,难凭青草对黄昏。不将一死酬君父,空著遗书累子孙。炼石已无天可补,覆巢宁见卵犹存。西陵台下歌千叠,击竹伤心不忍论。’罪及藏书。弼字积巨,番禺人。嘉庆六年举人。超元当为大均族孙。诗约作于乾隆后期。道光后读大均诗集者又多颂扬。清末国粹派将《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书陆续印出。是集即《广东丛书》本,而原刻本亦不甚难得也。”

猜你喜欢

  • 萧道管生。

    道管(1855—1907)字君佩,一字道安,福建侯官人,同县举人陈衍室。著《列女传集解》、《说文重文管见》诸书。工诗文,有《道安室杂文》、《萧闲堂遗诗》、《戴花平安室词》各一卷。

  • 萧望之约六十一岁,为光禄勋,领尚书事;授朱云《论语》。

    《汉书•萧望之传》卷七十八:“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高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堪为光禄大夫,皆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按,依此,萧望之为光禄勋乃宣帝崩前事,《资治通鉴》卷二十八谓在黄龙元年三月,而《汉书•百官公卿表》卷十九下则云“(

  • 小程番长官司

    土司名。明洪武六年(1373)改元小程番蛮夷军民长官司置。长官程姓,元中叶以功授长官职,后进安抚使。治今贵州惠水县北,管小程、各头等处村寨,居民主要为布依族。 【检索小程番长官司 ==>】 古籍全文检索:小程番长官司     全站站内检索:小程番长官司

  • 渠坝驿

    明置,在今四川纳溪县南三十里永宁河西岸渠坝乡。

  • 金山城

    在今上海市金山县东南海中大金山上。《方舆纪要》 卷24松江府华亭县: 金山故城,“五代时,吴越钱氏筑此为戍守处,以南接金山而名。《志》云,城东十里许,当潮势猛烈处有周公墩。俗传金山城周康王所筑,故墩亦附会周公之名,盖昔时堠望处耳。明嘉靖三十四年,倭攻青山、南

  • 读音:Mén【源】 ①《周礼》公卿之子,入王端门,教以六艺,谓之门子,其后为氏,见《编古命氏》(9,12,17,60)。 ②北魏时叱门氏、吐门氏、库门氏,后均改为门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60,242)。③云南西盟大马赛寨佤族姓,原系亚木姓,亦作闷氏(160)。④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344)。【望】 河西、庐江(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

  • 东阳城

    ①在今山东青州市阳水北。《晋书地理志》:慕容超为刘裕所灭,“留长史羊穆之为青州刺史,筑东阳城而居之”。《水经淄水注》:“阳水又东径东阳城东南。义熙中,晋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阳水之阳,即谓之东阳城,世以浊水为西阳水故也。”北齐始移益都县治此。隋在阳水之

  • 梁肃在右补阙任。

    有《奉送泉州席使君赴任序》。

  • 智通大师

    【介绍】:见慧寂。

  • 金文人名汇编

    【介绍】: 見曶壺蓋(集成09728),曶的父親,生世在西周中期前段。郭沫若先生認為此釐公即曶鼎銘中的“文考伯”,伯是字,釐公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