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移风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晋 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惟兹新戏,最洽人情,易俗移风,于是焉在。”参见“移风易俗”。
见“移风易俗”。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敦天下之大本者也。”
【词语易俗移风】 成语:易俗移风汉语词典:易俗移风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晋 常璩《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下.梓潼士女》:“其高者,则严君味道,易俗移风。”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惟兹新戏,最洽人情,易俗移风,于是焉在。”参见“移风易俗”。
见“移风易俗”。宋·范仲淹《铸剑戟为农器赋》:“~,敦天下之大本者也。”
?—1395 明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喜读书,通兵法。元末投朱元璋,典亲军。屡败陈友谅,进亲军都护。经鄱阳湖之战,迁同知枢密院事。取江西、淮安,均有功,迁右都督。洪武元年(1368)以都督同知率兵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守之。三年,论平山西、陕西功,封
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投奔襄阳太守关羽,任功曹。蜀后主时历官丞相府参军、长史、中军师等。有才干,受到诸葛亮赏识。亮死,他不满蒋琬代亮主政,屡出怨言,被免官,后下狱自杀。【介绍】:三国蜀襄阳人,字威公。东汉末从荆州归刘备,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后诸葛亮以为参军,随亮出屯汉中。亮数出军,仪常规划分部,筹度粮谷。亮卒,攻灭魏延。以为功大当代亮秉政,而蒋琬为尚书令,还拜中军师。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宋书文帝纪》:元嘉三年 (426),“到彦之、檀道济大破谢晦于隐矶”。即此。 即“隐圻”。
南朝宋改成武县置,属北济阴郡。治所即今山东成武县。北魏移治今成武县东南郜鼎集。北齐为永昌郡治。隋开皇初废郡,复改成武县,并还旧治。明又改城武县,属兖州府。清属曹州府。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58年复名成武县。 古旧县名。秦置成
隋大业二年(606)建,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北七里。《隋书·李密传》:“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义宁元年(617),李密遣瓦岗军“袭回洛仓,破之”。回,又作迴。隋大业二年(606年)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隋唐洛阳故城北。仓城供东都之用。大业十三年一再为瓦岗军攻占。《隋书·李密传》:李密遣(裴)仁基与孟让率二万余人袭迴洛仓,破之,烧天津桥。即此。
曾名旧江。在今上海市中部,为吴淞江下游故道。《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嘉定县“蟠龙江”条下:“虬江南接中槎、下槎二浦,县境东南诸浦港多汇于此,南入吴淞江。”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南北朝时※文州蛮居此。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文县。元改文扶州万户府。
?—前329 战国时楚国国君。公元前339—前329年在位。名商。楚宣王之子。曾北伐齐,败齐于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一说灭越在威王六年(前334);又一说在怀王二十三年(前306)。 【检索楚威王 ==>】 古籍全文检索:楚威王 全站站内检索:楚威王
书名。全名《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亦称《朱子大全》。南宋朱熹撰。一百卷。又有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内有各类诗文,及有关论学和部分哲学著作。该书经后人辑编,有《晦庵朱先生文集》、《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晦庵先生集》等不同刻本,正、续、别集卷数多不一致。明嘉
【生卒】:?—329 【介绍】: 东晋颍川长社人,字彦胄。晋元帝以为丞相记室参军。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补宣城内史。时广德县人周记为钱凤起兵攻雅,雅讨平之,迁御史中丞。刚直严整,百僚惮之。苏峻叛,与刘超侍卫成帝。成帝咸和三年,峻逼帝迁石头,雅、超流涕步从,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