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的网友点评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庐山上大林寺时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绝。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查看作者详细介绍赏析
dà lín sì táo huā
大林寺桃花
译文注释
《大林寺桃花》的诗词大意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才盛放。长恨春归无觅处,猛然醒悟:没想到春天反倒在这深山寺庙之中了。*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